卷叁 第十五章 甲申政变(第8/9页)

可等他跑到之后,那里早就空无一人,就连周围也寂静一片,本来正烧着的民房也早就熄灭了火,除了黑乎乎的几块焦炭跟地上一摊目测是闵泳翊流的血之外,什么也看不到了。

袁世凯在勘察了现场之后,又带队巡视至王宫,一路上什么都没发现,宫里进不去,于是再带着弟兄们满汉城溜达了一圈,同样一无所获,折腾到了东方既白,只好收队回家了。

第二天吃过午饭,袁大人打算找几个跟自己关系要好的朝鲜大臣探探口风问问情况,结果派人好几个使者出去,都直接吃了闭门羹,回来报告说那几个大臣都不在家,家里人称是受了王上的召唤去了宫里,可至今都没回来。

就这样一直搞到当天下午,总算是碰见了一个在家的,那就是好基友金允植,金允植一看庆军的士兵来了,马上就知道为何而来,于是连忙让那士兵带话给袁世凯,让他自己多多保重。

于是,袁世凯终于明白,原来大家都死了。

在了解了这几天种种翻天内幕以及那十四条政令的第一条内容之后,袁大人虽然当时就想带军入宫,但考虑到那有日本士兵两百人,倒不是怕打不过,只是真打起来,那很有可能就要演变成两国之间的战争了,所以他一开始还是选择了一步比较谨慎的棋:亲自走了一趟王宫,想要面会高宗,说服他同意由清军来保护朝鲜王室的安全。

结果连王宫大门的门把手都没摸到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当然的,金玉均怎么可能放他进去。

回到营地之后,袁世凯当机立断,决定出兵镇压开化党,但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吴兆有认为,出兵王宫,必须等北洋军令,但当时中朝之间军令往来靠的都是北洋水师的军舰传送,一来一去少则几天多则几礼拜,要真有这工夫,高宗估计早就被绑到日本去了,所以袁世凯对此坚决反对,但紧接着,陈树棠向他转达了英美德这三个西洋国家的意见:要求大清尽量克制,避免武力;最后,就连基友金允植也觉得,清军最好按兵不动,不然真打起来,万一伤着王上怎么办?

所以最后商议的结果就是不要轻举妄动,看看再说。

即便是袁世凯,也不得不当面表示服从众议。

可是到了晚上,他召集了自己手下的五百清兵和五百名在朝鲜练出来的新军,然后亲手逐一向他们分发了总计600两的黄金,发完之后,下达了军令,说是次日太阳一升起,我们就杀到王宫去,把日本人给赶走。

不过这事儿做得不怎么保密,让吴兆有给知道了,吴提督是惊得半夜跳起直冲袁世凯大营,差点就跪下叫他祖宗了,表示什么都好说只求袁爷您别轻举妄动。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传统美德,你袁世凯要闹将起来,闹得好也没人会赏你什么,可要闹出乱子来,那上面问罪下来头一个开刀问斩的,必然是自己这个统帅全局的提督。

但袁世凯去意已决,并且亲口向吴兆有承诺表示:“如果因为挑起此次争端而获罪,那么将全部由我一人来承担,绝不连累大人您或是其他什么人。”

话说到这个份上,吴兆有明白拦是肯定拦不住了,只好说那我跟你一块儿去吧,多点人手好办事。

于是,就出现了之前的那一幕——开化党人还没来得及庆祝革命胜利,袁大人就杀上门来了。

竹添进一郎一听到这个消息,头一个反应就是准备撤退。

袁世凯+吴兆有+朝鲜新军总共两千人,自己两百个人,不撤退还能干吗?

更何况,现在跟大清开战绝非明智之举。

金玉均一看自己的靠山要撤,连忙一把扯住袖子:“竹添阁下,您不能离开。”

他很明白,一旦没了日本人当后台,就凭自己做的这些个破事儿,判个五马分尸都算宽大处理了。

纠缠了半天之后,竹添进一郎同意自己现在不走,三天之后再撤军,同时又允诺借三百万日元给金玉均用作日后开化党人的活动经费。

只是这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两人才刚刚商议待定,清军就已经分三路攻入了王宫。其中,袁世凯的部队是从王宫正面的敦化门进来的,一进去就碰到了日本军队,当即双方就展开了一阵枪战,日本人因为人数太少,外加当时论作战能力也的确无人能出他袁世凯其右,所以是节节败退,以至于竹添进一郎闻报之后,退意更为坚定,也不管刚才承诺金玉均的那暂缓三天了,直接就跟高宗说,殿下,我们要不去东京避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