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四章 大野龙方蛰(第6/7页)

不得不说在这事儿上面花房义质处理得相当之二,要知道,壬午兵变实际上是一次暴乱,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根本不具备合法性,换言之,大院君的上台本身就是歪门邪道,组建的新政权也并不合法,结果你花房义质跟一个不合法的执政者在谈事儿,哪怕谈出大天来,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老话讲二不单行,花房公使二完这一茬儿之后,又干了一件更二的事,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他向大院君下达了最后通牒,表示给你三天,你要么答应,要么开战,反正我们大日本帝国早就准备好了。

这本是很常见的威胁,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可关键是,他花房义质下完通牒之后,居然带着那一千五百人马在22日退出了汉城。

是的,他退走了。

尽管我知道花房义质的本意是想以这种方式表达谈判破裂的信号,虽说这种情况历史上也不少见,但是,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别人家退出城外以示决裂并准备全面开战的情况通常只发生在一对一的时候,就是只有两家,没有第三方插足,可现如今这朝鲜半岛上除了朝鲜人和日本人之外,还有第三方中国人在城门口刀枪出鞘地候着呢。

连续两步二招,给大清造就一个后发制人的好机会。

23日,吴长庆部开入汉城,没有碰到任何阻挠。

紧接着,清廷的命令也送到了——支持现任国王的统治。

现任国王是高宗,高宗的统治就是依靠闵氏政权搞开国开放,换句话讲,尽管大院君多少还算是个亲华派人士,但大清却并没有认可他这场政变的意思,相反,还有驱逐他的打算。

这显然要比日本那边的手段高明了不少。

不过话虽是这么说,但真做起来也没那么简单,毕竟现在大院君身边还有数千精锐部队,饶你吴长庆能打,可终究是身在异乡,孤立无援,要想在这种情况下靠硬拼硬的方法赶走朝鲜执政者,几乎没有可能。

来硬的不行,那只有来巧的了。

25日吃过午饭,吴长庆登门云岘宫,亲自拜访了大院君,寒暄之后,两人便就最近的局势交换起了意见,吴长庆表示,清廷一直都认为,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现在朝鲜大乱,正需要您这样的老成持重之人来主持大局,力挽狂澜,我们对于你的统治,是一万分支持的。

这话说得很自然,因为在外交方面,大院君确实是亲华派,在老头子本人的思维里,自己应该是清廷方面最合适的朝鲜统治者,所以他并没有感到有任何不对的地方,而是把吴长庆的这番赞誉全盘笑纳,还很谦逊地装了一逼,说吴大人过奖,老夫也就是个消防队员,来应个景救个火罢了,虽然年纪一把了可绝不敢当什么长君,这朝鲜,终究还是我儿子的。

两人谈得很嗨,临别的时候,大院君一副惺惺相惜的模样说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改日前去大人的营地回访吧。

吴长庆跑云岘宫来扯着嗓子白话了一下午等的就是这句话,连忙回答说择日不如撞日,您干脆就明天来吧。

大院君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26日,老爷子坐着轿子来到吴长庆部营地,刚一进门,迎面走来了袁世凯,先冲着他行了个军礼,确认是大院君本人之后,立刻就是一嗓子:“来啊,请大院君上轿!”

大院君连忙摆手说老夫刚刚下轿怎么又要上轿,你这是什么规矩?

可还不由他分说,顷刻间周遭就围上来五六条精壮汉子,也不管敬老尊老传统美德,摁着他的脑袋就塞进了另一座轿子,接着,抬起来一溜小跑就朝港口奔去了。

这一天,大院君被送上了隶属大清,开往天津的军舰登瀛洲号,之后,他受到了清廷的审问,又被软禁在了保定府,直到数年之后,才得以回归朝鲜。

再说汉城那边,虽然是把大院君给绑走了,但吴长庆他们却一点都不敢放下心来,毕竟城内还有传说中的数千精锐朝鲜士兵,对此,袁世凯的建议是,做两手准备,第一手,加强戒备,严防那些士兵发难;第二手,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去寻找虽然被宣称已死但肯定还活着的闵妃下落,找到之后,马上带回来重新掌权。

事实证明第一手准备是多余的。

在一听说大院君被打包运去天津之后,他的那几千精锐立刻表示坚决拥护清政府的这一伟大决策,自己愿意听从吴长庆调遣,服从国王高宗,在闵妃以及闵家人回归朝廷之前,维护朝鲜的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