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七章 抗日援朝:明朝国力的拐点(第5/6页)

就这样,经过了整整一夜的厮杀,日军终于冲出了包围圈,明、朝水军也撤向了古今岛。被解除了海上封锁的小西军团也终于得以平安地从光阳湾出海,向着釜山方向航去。

十一月十八日,也就是泗川会战之后的一个多月后,日本方面的撤退终于开始了。

撤退以在蔚山城苦战不已的加藤清正为首,黑田长政、锅岛直茂,接着是立花宗茂和小西行长等人。

殿军自然是岛津义弘。

萨摩军在当月二十四日,最后一个到达了日本的对马岛,标志着历经七年的朝鲜侵略战正式告终。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

这场战争的是非对错,已经没必要去讨论了,侵略者就是侵略者,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终究是一场罪恶的行为,对于这样的行为,纵然能够理解,也绝对不能接受。

这场战争是很无语也很纠结的。

本不应该侵略的,去侵略人家;本没必要去插一手的,去插了大大的一手;本来应该上下一心奋起反抗赶走侵略者的,反倒没了声音。

不仅如此,对于这场战争的评价,也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日本方面认为,即便是穷尽举国之力,也是没可能打过当时世界第一的大明帝国。总的来说,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且不光荣的战争,早知道说什么也不去那个鬼地方了。

他们同时认为,也因为这场战争,才导致了丰臣家政权的最终灭亡。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详细说。

韩国和朝鲜方面则非常自信地认为,这场原本要危及大明王朝的战争,是靠着朝鲜人民义军和世界级名将李舜臣的力挽狂澜,才得以摆平的。不仅如此,无数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也应运而生,比如《名将李舜臣》之类。该剧中,大明王朝从上到下无不对英勇的李舜臣俯首帖耳,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话得有一句说一句,朝鲜虽然是被害人,也确实被打得特别惨,但却并非一无所获。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算得上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赢家了,没有之一。

在朝鲜的时候,为了驱寒,加藤清正从日本国内带来了很多看起来红彤彤的干货,吃了之后会感到嘴里火辣辣的且浑身发热。

这就是传说中的辣椒。

在战后,这种食物留在了半岛上并且开始被农民们广泛种植,不仅如此,他们发现,将辣椒和腌制蔬菜放在一起,会变得更具风味。打那时候起,韩国泡菜才开始是辣的。而这玩意儿也成了今天韩国文化面向世界的重要招牌之一。

因为一场被侵略的战争而意外得到了自己的民族招牌,也算是捞了一票了。

至于明朝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动静和反应,原因很简单,在此之后五十年不到,明朝就没了。被灭了。

被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场战争消耗了明朝太多的国力和军力。

明朝当时的实际军队总人数在八十四万五千人左右,其中十六万六千多人去了朝鲜,相当于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这个数字不可说是不大,尤其是对一个农业国家而言。

而当年戚继光、俞大猷这些人苦心经营的戚家军、俞家军等军队,都在这七年里被消耗殆尽。

至于财政开销,那更是大得惊人。

虽然这是一场日本对朝鲜发动的侵略战,但是从头到尾朝鲜就基本上没怎么自己动手打过。不打也就算了,连军费粮食都是明朝自己掏的腰包。

所有的财政支出,单靠明朝中央政府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由太仓仓库来负责。

战争期间,太仓方面每年支出的金额是二百四十万两白银,但是入库的却不过二百零四万两,处于一个不折不扣的赤字状态。

在万历死后不久,太仓仓库就已经完全匮乏,造成了明朝后期的财政紊乱。

不仅如此,当明朝军队在朝鲜浴血奋战的时候,有一双眼睛在背后仔细观察了他们的战略战术、作战思想以及武器情报,并且深深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

这个人叫做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大致情况,基本上就是如此了。

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日本和明朝作为主要的参战方,都彼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耗,其中明朝较之更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