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三章 朝鲜告急,大明出兵(第3/5页)
面对如此够义气的盟友,李昖却脸色异常难看地支支吾吾了一阵,接着告诉薛潘,自己国家的老百姓都是未开化的土民,所以大家都不认识什么黄金白银,也不知道这些玩意儿比粮食宝贵,所以应该都不会换粮给明军。史书上的原话是:“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且国俗不认货银之利,虽有银两,不得换米为军粮矣。”
薛潘当场就傻了,一再追问下,李昖不得不道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朝鲜境内,能够由自己人掌握的军粮全部加起来,只够得上一万军队消耗一个月,至于一个月过后怎么办,还没想过。
得了,那就自带军粮吧。
估计万历帝也挺无奈的,摊上这么个倒霉藩国。不过好在大明朝地大物博,几万人的军粮那是绰绰有余,最多也就是南粮北调、西米东输费些日子。况且,李如松虽然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立刻从西北开拔出发,但毕竟路途遥远,还是需要花费相当时日才能到达。
在此之前,怎么办呢?
朝鲜还差一口气就要被全灭了,日军自然不会安静地等待明朝援军的到来,所以就需要拖延时间,而在战争中最好的拖时间的办法,就是和谈。
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兵部尚书石星。
不过石部长到底是当惯了领导,人脉极广,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他认为非常适合这次谈判的人——沈惟敬。
沈惟敬,祖籍浙江,家中经商,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搞国际贸易的。
他的出生地,是在堺(现大阪府),自幼跟随其父往来于中日两国,所以说着一口不错的日语。而且此人生性油滑,兴趣爱好是钱,擅长且习惯忽悠。
派他去,算是派对了人。
石星以明帝国国防部的名义,给沈惟敬一个游击的军衔,便让他带着随从赶赴朝鲜了。
现在,石部长唯一担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朝鲜还没等沈惟敬赶到就已经被全灭。
他多虑了。
事实上朝鲜虽然被打得国不成国,但离彻底灭亡还有一段距离,那是因为一个人和一个组织的存在。
首先我们来说人,他的名字叫李舜臣。
李舜臣,可说是整个朝鲜半岛有史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军事人才。他的籍贯是著名的高丽参产地——京畿开丰,不过出生地点却是在汉城的乾川洞。
他的父亲叫做李贞,生有四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叫做羲臣、尭臣、舜臣、禹臣,在中国传说中的帝王名字中各取一字。
李舜臣从小开始,就是朝鲜的非主流,因为他压根就不爱读书,爱练武。
于是,他开始了一边伺候兄弟一边练武的生活,终于在二十岁那年,走上了武科举的考场,然后……他没通过。
落榜的阿舜并没有灰心,他意气风发地第二次迈向了考场,依然失败了。
就这样,一直考了十二年,终于在公元1576年的时候考上了。
尽管考上了,但并不代表他的幸福生活已经来临,迎接他的,是去中朝边境当一名下级军官,主要任务是严防当时还基本属于蛮族部落的女真人。
这倒也没什么奇怪,因为虽然合格,但李舜臣的成绩很差。
朝鲜的武科举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而合格之中,还分三等,从上到下分别是甲乙丙,李舜臣考出的成绩是丙。
更糟糕的是,李舜臣不但不会应试,还不会做人。
他一上任,就得罪了上司,没几天便被撤销职务,成为了一名普通边防士兵。
然而,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是,在扛了几个月的长矛后,李舜臣如同坐了火箭一般蹿了上去,荣升为全罗道水军节度使,也就是全罗道地区的水军司令。
虽然意外,但也算事出有因。
因为一个人,他叫柳成龙,时任朝鲜领议政,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柳成龙跟李舜臣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讲,叫做发小。
这种破格的火箭式提升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最为不满的是一个叫做元均的节度使。当然,这一切不满,都被柳成龙给压了下去。
终于,在这个职位上,李舜臣找到了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同时,他也在这个职位上,迎来了日本的侵略军。
面对来势汹涌,装备相对良好的日本海军,李舜臣挖遍了整个全罗道,也就弄到军用船三十九艘。不得已,他又开始征用起了民船,最终在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五月,凑出了一支包括渔船在内总船数九十一艘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