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章 王直与日本:明朝海盗传奇(第5/6页)
种子岛惠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大概想了约有五分钟,他开口了:“黄金千两一杆,如何?”
王直顿时傻了,他之所以会说价格你随便开,其实等于就是想把这两杆枪送给对方,结果没想到居然会有这种结果,一时间他本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我留你们,本是尽地主之谊的分内之事。”种子岛惠时说道,“所以也并没有什么收取谢礼的打算,你这两杆东西,我是真心想要,故而才平心估价,倒不是我钱多,只不过若是给少了,实在是有愧这么好的东西。”
王直无话可说,当场拍板成交。
这就是著名的“铁炮传来事件”。
铁炮被传入日本之后,很快就在列岛掀起了一股军事革命,这种武器被大量仿制改良然后投入到战争中,因为其不容置疑的杀伤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改变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甚至连后来整个亚洲的局势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或许是连王直本人都未必能想得到的吧。
同时让他没想到的,还有自己的命运。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四月,胡宗宪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和前几任大不相同的是,胡宗宪上台之后,一改之前以剿为主的抗倭政策,搞起了宽抚和劝降。
对象有且只有一个,那便是王直。
曾有幕僚质疑,说我们当年费了那么大工夫都没能把他怎么样,现在却叫他来投降,这可能吗?
胡宗宪点点头,表示此人必然来降。
原因是胡宗宪明白,王直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商人,即便是被大家唤作海贼王,可说良心话,自打出道以来,这人几乎就没干过烧杀抢掠的海贼勾当。他的唯一梦想就是做生意赚大钱,虽然是自称“徽王”,可真要说他想铁了心和大明朝对抗似乎也不太现实,因为真要打起来,王直耗费多年心血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必定会毁于战火,这绝非是他想看到的。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胡宗宪派出特使蒋洲、陈可愿前往日本,游说王直。
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样,在为期数日的会谈之后,王直果然答应了投降,而他开出的条件大致只有两个:一是理所当然地要求明朝方面给出免罪承诺;二是“乞贡互市”。就是希望能够开放市场,大家一起做生意。
他确实是个商人,而且是一个为自己国家着想的爱国商人。
对于王直提出的那两个条件,胡宗宪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其实胡宗宪也是安徽人,因为出身,使得他和当时明朝著名的走私团伙——徽商集团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又何尝不希望开放海禁,让商人们放开手脚做生意,让百姓们太太平平地过日子?
于是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王直兑现承诺,前来投降。他先是率千余人的船队来到了舟山群岛的岑港,接着只带两名心腹,只身离船上岸,以示诚意。
再接着,被当场擒获于杭州。
毁约诱捕,这当然不是胡宗宪的本意,只不过来自于朝廷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北京的阁老们只知道王直是个恶贯满盈的大海盗,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不说,还屡屡犯我大明海禁,实在是罪不可恕,本该千刀万剐。
虽然这些大人们从来都没考虑过海禁对于老百姓所造成的苦难,而胡宗宪也曾试图顶住压力留王直一条性命,但还没开口就听得谣言四起,说他收了倭寇白银十万两的贿赂,有通倭之嫌,所以他只得罢手。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经过两年的唇枪舌剑,胡宗宪最终没能保住王直。在杭州法场,等待王直的,是一柄明晃晃的鬼头大刀。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王直将头上的金簪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爷俩相拥而泣。
一代海贼王,最终却落得个跪地受戮的结局,不可谓不凄惨。
据说王直在杭州被抓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能难逃一死了。当时他仰天长叹,说其实我死了不要紧,只可惜东南沿海从此要永无宁日了。原话是:“吾死无碍,只苦了两浙百姓。”
然后在场的一个明朝官员听完,愤愤然地说你也不要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兴许你死了之后,你的那些党徒们就群龙无首一哄而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