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一章 中国的风水,日本的京都(第3/4页)

不等天皇说什么,他又接着补了一句:“如果定都葛野,不仅能镇住肆虐的魔物,也能保皇家万年。”

其实秦家人说的这个概念我们至今都还在用,一般而言你家房子若是恰巧东南两面有水,北面有山,西面是大道,那么在找人看风水的时候定然会被赞不绝口,有点本事的风水先生还能顺口吟出一首诗:“朱玄龙虎四神全,男人富贵女人贤。官禄不求而自至,后代儿孙福远年。”

就这样,葛野成为了新首都,并被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平安京,也就是后来的京都。

当然,本着唯物主义科学历史观的态度,我们显然不能把定都平安一千年不动摇这事儿的原因仅仅归于单纯的风水好,事实上的确也不只是因为风水,还有其他各种原因,比如日本特殊的国情之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事关国体政体的大事,或多或少地总会被烙上些许中华的印记。

延历十六年(公元797年),也就是迁都平安京后的第三年,桓武天皇下圣旨,说要征讨虾夷。

虾夷就是北海道,最开始叫毛人。

北海道这个地方,在当时的日本属于外围势力,就是名义上确系皇家领土,但时不时地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滑出版图。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如果朝廷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话,便会派人前去征讨,而要是那几年日子过得比较困难,那也只能睁眼闭眼随它去了。

桓武朝的生活似乎比较滋润,所以天皇一直在打北海道的主意,从迁都平安之前就是如此,迁都之后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挺国泰民安的,于是便更加肆无忌惮地动起了刀兵。

只不过这一回情况有点特殊,虾夷之地的首领阿弓为流,是个相当不好对付的狠角色。

此人从延历八年(公元789年)开始就竖大旗造反,七八年来不仅数次打退前来围剿的官兵,甚至还把势力从北海道扩张到了本州岛的东北部,故而天皇在出兵之余,也不得不思量一下这领兵大将究竟该让谁来担任。

其实这事儿本来并不新鲜,虾夷隔三岔五造反,朝廷例行公事地去剿,然后胜败乃兵家常事地有输有赢,如果这也算事儿的话,那我们这本书干脆叫“日本上下两千年”得了。

事实上之所以要把单单这一回拿出来说,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为了本次征讨虾夷能顺利进行,天皇特地设立了一个官位,叫征夷大将军;第二,任征夷大将军的那人,叫坂上田村麻吕。

征夷大将军一职,在当时属令外官,也就是编制外的职务,而且不常设。说难听点就是编制外的临时工,但权力很大,是由天皇直接任命的军事指挥官,并且一旦被任命,那就有全权指挥军队的自由,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个职务的诞生其实也和中国有关,确切地说是日本学习中国后的产物。

遥想当年,日本样样都以中国为榜样,文化科技自不在话下,到最后连思想理念都没放过,把华夷思想也给搞了一回拿来主义,弄出了个日夷思想。

简单来讲就是以日本为中心,除了中国和朝鲜之外,周边四方的国家都是化外番邦,然后根据东南西北分成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

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设立了征夷将军(注意没有“大”)这个职务,同时应运而生的还有征狄将军、征西将军等名字和意思都差不多的职位。

征夷将军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如名所示的那般对东夷用兵,即征伐虾夷人,所以也叫镇东将军、征夷使等等。

然后到了延历九年(公元790年)那会儿,桓武天皇先是任命了一个叫大伴弟麻吕的人为征夷使,接着又在四年后将他的官位升级为征夷大将军,并配发节刀,命其出兵虾夷。

按理,这个大伴弟麻吕应该就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征夷大将军了,但实际上话却不能这么说。

这主要是因为大伴弟麻吕尽管拜领了节刀,但并没有真正去虾夷打仗,而是把战事都交给了他的副手坂上田村麻吕。

不仅如此,在公元795年,大伴弟麻吕还将节刀交还给了朝廷,表示自己并不适合担任此职。正好此时那位坂上田村麻吕在虾夷连战连胜,凯旋归朝,于是延历十六年(公元797年),天皇便将征夷大将军一职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