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章 中日初战白村江(第14/14页)

他说的卖不是卖窑子,而是卖去当奴隶,唐朝时的中国流行用各种外国人当奴仆,市场上黑奴都有,学名昆仑奴,倭国奴应该也有人买,尽管可能价不高,但换几张船票应该问题不大。

四个人齐声叫好,当场就把大伴部博麻送去了人肉市场,接着买了船票就回了倭国。

而大伴部博麻在长安一直干了三十多年的苦工,才被后来的遣唐使给搭救回了国。

然后他受到了持统天皇的亲自接见,天皇都被这苦人儿给打动了,不仅赏赐了财宝和土地,还在史书中大书了一笔。

与此同时,大伴部博麻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也教育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到了江户幕末,甚至还被尊攘派刻成了碑四处宣传。

之所以要说这个跟冷笑话一般的感人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两件事:第一,大唐对于战俘真心挺优待的,不砍头不坐牢任你到处溜达,只要有钱就能回家;第二,那就是唐朝并不打算乘胜追击把倭国给攻下来,不然就会跟多年前准备对百济用兵时一样,不让一个日本人回国。

但当时倭国人并不知道这点,战败的消息传来以后,全国立刻陷入一片恐慌,人人自危,都觉得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曾经有史学家把白村江战败评价为日本两千多年历史上最大的两次亡国危机之一。

另一次是昭和二十年(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条件投降,日本列岛面临着被美国占领后瓜分的危险。

或许有点夸张,但倭国国内因此而产生的绝望和恐惧却是真的。

而朝廷那边也乱,应该说更乱,当时甚至有人把当年苏我入鹿的那套倭唐必有一战的论调拿出来老话重提,这显然是针对消灭了苏我宗家的中大兄王子和中臣镰足,目的无非是想趁乱捞一票。

经过数个昼夜的紧急磋商,最终中大兄王子拿出了一套分两步走的方案。

第一步是抽壮丁,当时倭国国内几乎是见人就抓,抓到之后用绳子一套,送往九州北面修城墙堡垒,以期靠此来抵挡攻来的唐军。

第二步仍是抽壮丁,不过这些壮丁不用干活,而是当炮灰,即传说中的防人,还是前往九州北面,驻扎在第一批壮丁修建的各种工事里头,如果唐军来了,他们就冲出去送死。

不过实际上大家也知道,造城也好拉壮丁也罢,这些都是自我安慰,唐军要真的渡海攻过来,谁也挡不住。

但大唐终究是没有打过来。论其原因,首先当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仁义为本的传统美德,只要没什么深仇大恨不会把你赶尽杀绝,更何况这次倭国怎么说也是为了百济复国,说好听点叫师出有名,说难听点就是误上贼船,尽管两家真刀真枪地干了一场,但并无直接仇恨,故而大唐举国上下对这个东邻小弟也没什么太大恶感,自然也谈不上要乘胜追击;其次,从客观上来看,倭国当时还不具备让唐朝出兵远征的资格,此时唐高宗最大的敌人是高句丽,他之所以要跟新罗一起打百济,主要是为了能对高句丽形成一个夹击之势。

事实确实是这样,白村江之后仅仅三年(公元666年),泉盖苏文刚死,高宗就再度出兵半岛,经过两年苦战,终于将高句丽这个一直悬在帝国东北的不定时炸弹给消灭了。

换言之,中日第一战的本质,实际上是唐朝本来就没想打倭国,也没空打倭国,结果倭国自己凑上来白白挨了一顿揍。

不过这样打一顿也有好处,百济彻底亡国之后,很多百济人都移民日本列岛,其中有很多知识分子以及技术人员,同时还有不少壮劳力,就这样,倭国因祸得福地又有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