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战:倭五王的对华政策(第3/11页)
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倭王讃的使者又一次来到了建康。
对此中国人已经没什么好多说的了,因为都习惯了,大伙如例行公事一般地接待了来使,收下了礼物,寒暄过后留着吃了一顿国宴,然后客客气气地目送他们出了宫门。
虽说谁也不知道倭国人到底在打什么小九九,但至少有一点能够得以确认,那就是日本的各类技术尤其是航海技术,在经过一百多年后,又实现了一次飞一般的跨越,不然他们实在没可能渡海来朝得如此频繁。
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倭国使者又来了。但和上几次明显不同的是,这次的倭国使者穿戴非常朴素,一身白麻,脸上也充满着悲怆之色,仿佛家里死了人。
一问,还真是,倭王讃去世了。
此时的倭国大王,已经被换成了讃的弟弟珍,也就是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反正天皇的那个。
看着一身白丧的使者,刘义隆连忙宽慰,说人吃五谷终有一死,你们也节哀吧,别太伤心了。要不这样,讃大王生前多次遣使朝贡,我们也没回送给他什么,现在既然斯人已去,干脆就来个追封,由我们天朝大国赐他爵位谥号,你看如何?
倭国使者听完,悲伤地摇了摇头,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老话:不用了,谢谢。
第二句则是新创:陛下,您真要封赏,就封赏给我们现在的大王吧。
其实这也没什么问题,毕竟追封不如现赏,做人嘛,实在一点的好。
所以刘义隆很大方地表示那也行,就封倭王珍吧,封他当个倭国国王如何?
倭国使者又摇了摇头,从怀里摸出了一块写得密密麻麻的木片,照着上面读出了让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虎躯一震的第三句话:“请求天子陛下封我家大王为倭国王,征东大将军,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以及慕韩六国军事。”
以上这句话,提到了六个地名,除了倭之外,其余五个都位于朝鲜半岛,而这五个地方拼起来,则是整个朝鲜半岛的南部,大致等于今天的韩国地区。
换句话讲,倭王珍(反正天皇)这次提出的封赏要求是:除了封自己为倭国王之外,还希望刘宋方面给予自己管辖南部朝鲜半岛所有小国军事的权力。
刘义隆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还是当年那个放下礼物便走,名都不愿意留的倭国吗?
看似一反常态,其实蓄谋已久。
日本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想要染指朝鲜半岛,这对于倭国而言,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梦想了。
方才提到的那五个地方里,有一个叫任那的,本是百济的领地,抑或是下属小藩,地理位置在百济和新罗两国之间,而在4世纪末的时候,倭国曾对百济用过一次兵,百济没打赢,被迫把那地方割让给了日本人。
也就是说,早在公元413年倭国和中国外交再开之前,他们就已经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朝鲜半岛,只不过当时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这两个地方都属中华的藩国,所以日本人一下子也不敢太明目张胆,只是占了一块任那,再加上虽说是占了地方,可那说到底不过是逞强一时的巧取豪夺,终究不是名正言顺的长久之计,要想永久性占据任那并步步蚕食朝鲜,那么唯一的可行办法就是得到老大中国的许可,把朝鲜封给日本。
可问题是中国人又不傻,你日本人要真的突然间跑过去直截了当地开口说,大哥我昨天刚抢了百济的任那,你干脆就顺水推舟,把那儿赏给我当领地得了,那下场绝对是被扫地出门。
抢东西是力气活儿,但若是要把抢来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可就是技术活儿了。
于是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在此之前的那几十年里,倭国人之所以光上贡品不求回馈,纯粹是一种策略,目的是为了积累好感,等到好感度上升到了差不多最高点的时候,直接要一票大的。
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之所以之前几次都不提出任何要求,那是因为在等待时机——中国变弱的时机。
从整个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自西晋被灭、东晋偏安江南以来,中国的国力便呈现出逐渐衰弱的态势,到了南北朝更是进入了一个稍有不慎便会被北方胡人灭国的危险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对于那些境外藩国的控制力度,自然也就大不如从前了,说得更坦白些,所谓“藩国”,全然已经只剩下了个纸糊的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