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御膳的奥秘(第5/7页)

宫廷所用食器,多为金银、玉石、象牙等高级质料,由专门作坊制作。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皇家食器豪华,非金即银。但是,满洲朴素的生活习俗并没有完全摒弃。顺治帝时,中宫皇后不知节俭,所用食器如果不是金银,就要大发雷霆,顺治帝以此为借口,将其废掉。

为了保障皇家食器精美,皇室精心安排。不仅委托造办处,打造相关精美的食器,比如珐琅器,还要钦定御用窑厂,专门为皇家烧造精美瓷器。比如景德镇官窑,不仅日常承办皇家瓷器烧造,还要在重大节日比如万寿节打造专门名款的特殊瓷器。其中,也成就了很多陶瓷艺术大家,比如唐英,他以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烧造出无数精美的瓷器,深得雍正、乾隆的嘉许,他主持的窑厂称之为“唐窑”,名震古今。

乾隆款青花梵文勾莲高足碗

清宫美食器具种类繁多,但都有专门账目管理。以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为例,有:

金羹匙一件。金匙一件。金叉子一件。金镶牙箸一双。银西洋热水锅二口。有盖银热锅二十三口。有盖小银热锅六口。无盖银热锅十口。银锅一口。银锅盖一个。银饭罐四件。有盖银桃子六件。银镟子四件。有盖银暖碗二十四件。银盖碗六件。银钟盖五件。银錾花碗盖二件。银匙二件。银羹匙十三件。半边黑漆葫芦一个,内盛银碗六件。银桶一件,内盛金镶牙箸二双,银匙二件,乌木筷十双,高丽布三块,白纺丝一块。黑漆葫芦一个,内盛皮七寸碗二件,皮五寸碗二件。银镶里皮茶碗十件。银镶里五寸无分皮碗一件。银镶里罄口三寸六分皮碗九件。银镶里三寸皮碗二十二件。银镶里皮碟十件。银镶里皮套杯六件。皮三寸五分碟十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叉子、商丝银筷各二件(或二双)。银镶里葫芦碗四十八件。银镶红彩漆碗十六件。

以上各件,为乾隆帝一日餐具之用,而且,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皇家美器云集,可见一斑。

3.令人惊叹的国宴

清宫筵宴。皇帝设宴款待宾客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政治意义远远胜过其他。国宴一方面体现了皇帝的恩惠,对被宴请的人来讲则是一种荣誉,一种拿钱都买不到的政治待遇。

清宫筵宴很多,场面极为壮观。主要有三大节,即元旦、冬至、万寿三节。元旦乃一岁之始,冬至乃一阳之始,万寿乃人君之始。筵宴(在太和殿)主要有乾清宫家宴、太后圣寿筵宴、皇帝万寿筵宴及千叟宴。

乾清宫家宴

是皇帝与后妃共同与宴,一人一桌。但这样的机会很少,平时各宫妃嫔在各宫进膳,节庆时才举办乾清宫家宴。

《甄嬛传》中演绎了一段乾清宫家宴的场景。场景表现虽然宏大,但是出现了一个小错误,那就是果郡王出席了这个宴会,并在这里产生了感情,为日后甄嬛“红杏出墙”打下了基础。实际上,皇帝的家宴程序复杂,场面非常壮观。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宫廷家宴,果郡王不会出现。这很好理解,既然是“家宴”,就不会有外人参加。果郡王作为成年分府出去另过的王爷,属于帝王家庭的“外人”了,按理,皇帝不会请他参加家宴,尤其是后妃在场,更不会让果郡王出席。

乾清宫家宴     

以乾隆二年为例,《国朝宫史》记载,与宴时,主位均穿吉服,皇帝升座奏中和韶乐,后妃行礼奏丹陛大乐。进馔、进果、进酒时奏丹陛清乐、中和清乐,并演戏助兴。皇帝宝座前设金龙大宴桌,摆群膳、冷膳、热膳40品,有各式糕点、果品、小菜、青酱,金匙、牙筷、花瓶、纸花。左首皇后,头等宴1桌,摆群膳32品及各式点心、花瓶、纸花;娴妃,二等宴1桌;嘉嫔、陈贵人,三等宴1桌;右首贵妃,头等宴1桌;纯妃,二等宴1桌;海贵人、裕常在各三等宴1桌。各坐于椅上,先摆热膳,进汤饭,后进奶茶,最后为酒膳、果茶。

千叟宴

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各时期不仅人数不同,其应宴老人年龄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