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第11/15页)

而另一位有“干政”之嫌的宠妃则为光绪帝珍妃,相传珍妃经常到皇帝办公地——养心殿,陪伴皇帝批阅奏章。而且利用皇帝以权谋私,重用珍妃兄长志锐,卖官鬻爵。清末卖官早已公开化、制度化,形成所谓捐纳制度,不同的官阶有不同的价目。珍妃在宫中由于手头紧,也想借光绪帝的权势,卖官得些银两,多次得手,收获不小。可是,后来与慈禧太后和李莲英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卖官丑闻败露出来。更严重的是珍妃在后来参与了帝党与后党之争,支持光绪帝变法革新。

戊戌变法中,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以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核心,力主学习西方,变革现状,称为“帝党”;以慈禧、荣禄、刚毅等保守派为核心,极力反对变法,主张恢复旧制,称为“后党”。最终,光绪帝变法失败,珍妃自然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后妃作为生活在政治中心的群体,有时会被政治引诱得误入歧途,不自觉地卷入政治旋涡,不能自拔,多数难善其终。

严苛的宫规家法裹挟着皇宫里的女人,时刻提醒她们皇权的不可侵犯和尊卑有序的礼仪规范,不得越雷池一步。

一、在皇帝面前不得造次。

后妃虽为皇帝的老婆,但亦属君臣,名分已定,相见时绝不是寻常人家那样随意,而是有严格的宫中规定。比如大婚后,皇后要率众妃嫔向皇帝行六肃三跪三叩礼,皇后拜垫居中而前,后面依次递为左右,以示卑尊。而皇帝此时面对自己的后妃,则要郑重其事地升上宝座,接受众妃的叩拜。

即使同是后妃,由于皇后为六宫之主,地位相对低下的皇贵妃、贵妃等位,又要由皇贵妃率领,到皇后寝宫去行六肃三跪三叩礼,以示皇后为宫闱之主。

二、吃不踏实的御膳。

毫无疑问,宫廷的美食为天下之冠。可是,按照宫规,后妃却不可以随意和自己的丈夫共同享用。只有在皇帝万寿节这天,帝后妃才可以在一起会餐,同桌吃庆寿宴,还可以说些笑话,只有此时,才像是一家人。

如果给太后侍膳则大为不同,太后在那里坐享美食的时候,后妃则只能站在一旁,也不可随意取食。尤其给慈禧太后侍膳,连皇帝都很少被赐坐。众人还要用心看着太后的眼色,老太后用眼瞧哪样菜,太监就会挪哪样菜。但后妃们不可以劝膳,或贡菜(各地督抚进贡),或例菜(御膳房做),或时新菜,随由太后自定。否则,即使是妃子劝膳,也会遭到申斥或惩罚。

三、不得以色媚君。

宫中规定,皇帝在大年三十至初二3天,要由皇后侍寝,其余时间由皇帝自定。皇帝喜欢哪位妃子,便在其他时间召至养心殿。女主们若以色相媚惑君王,而使皇帝身体受损,皇后就要出面干涉,到时候,献媚的妃子就要按宫规处置。

四、穿衣不许流俗市井。

衣冠乃一代昭度,一代之兴,必有其衣冠之制。史载,清代宫廷服饰是孝庄太后等参与制定,由康熙逐步完善的。当时,孝庄太后聪明的侍女苏麻喇姑曾设计过宫服样式,颇有建树。所以,历代沿袭不替。可是,社会上则会有时下流行的服饰,难免会传入宫中,后妃们也想一试新鲜。但是,按照宫规是不允许的。而且,严禁穿奇装异服。

光绪帝珍妃入宫之初,喜欢追求新潮,做各种新款式时装,还喜欢穿戴男子的冠服,有时甚至与光绪帝互换装束,游戏取乐。结果忤怒了慈禧太后,她于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一日,下了一道懿旨:

“平素妆饰衣服,俱按宫内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皇帝前遇年节照例准呈进食物,其余新巧稀奇物件及穿戴等项,不准私自进呈。如有不遵者,重责不贷。特谕。”

其中,还提到了向皇帝进呈礼物,除了一些如意、香囊之外,再就是在元旦进献苹果、青果、莲子等,苹果象征平安,青果象征长生不老等,其余新奇之物则不准进献取宠。

五、会见娘家人,有苦说不出。

后妃不许私自出宫,同太监和宫女一样,没有自由。有时后妃会很想娘家人,想在家里的自由和快乐,尤其是亲情。可是,出宫去谈何容易,要层层上报,还不会被允准,后妃只在特定的时间和节日里,会允许娘家的眷属进宫探望,称为“会亲”。但这种机会,在见面的时候,会很尴尬,即使是长辈见到女儿,也要先行君臣之礼,再行家人之礼,以君臣之礼为主。如果必须出宫到娘家省亲,则一样是这种礼数,而且,有些亲戚、兄弟等男眷不许走近相见。后妃在娘家或宫里,也绝对不许向娘家人谈宫里的事情或倾诉不快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