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奏折与朱批(第2/3页)

作为雍正帝手下的官僚,最大的罪恶除了上述怠慢以外,还有隐匿和不实。这不仅有害于政治,更是对想要知道真相的雍正帝的纯粹感情的背叛。雍正帝追求真实的精神与当时考证学的“实事求是”精神是相通的。

凡事如此,据实不隐方是。(第十二册,杨琳)

汝对丁士杰果有此言乎?丁士杰之被参或有冤抑乎?其据实奏闻。……朕但欲得事之真情而已,非为丁士杰起见。(第三十九册,石云倬)

地方官若有隐瞒会被严厉地斥责,但如果能够直率地坦白自己的过失,乞求原谅,则会令雍正帝立即转怒为喜。

此所奏分数(二麦的收成)皆属太过。似此虚捏,何益之有?(第二十五册,何世璂)

江宁城内正月以来连次被盗,兼有旗兵种种不法举动,朕悉于他处闻之。汝今何颜对朕?若云不闻不见,是乃无耳无目木偶人也。如知之而隐匿不奏,辜负朕恩,有过汝者乎?(第七十六册,噶尔泰)

不可通同欺蔽,即使尔阖省一气共相隐瞒,朕亦另有访闻之道凡百处。(第四十五册,尚潆)

汝于广东任内有数事欺隐,朕深为寒心。(第九十二册,阿克敦)

分派营伍一事,如何情由,其据实陈奏。如知悔过,朕犹宽恕。若仍欺隐,恐未必妥也。(第四十五册,佟世鏻)

似此认咎直陈,不事文饰,情尚可恕。但当奋兴砥励,以期无忝此任。(第九十八册,杨馝)

此数起盗贼情形(衙门被窃事件),朕早闻之,汝幸实陈。倘匿不奏闻,其祸莫测。(第七十五册,陈王章)

对于如此贯彻实事求是精神的雍正帝而言,他非常厌恶臣子阿谀奉承之言,同时,若官僚过分卑躬屈膝、自轻自贱,也会让他的情绪变得焦躁不安。针对江西布政使李兰所写的“皇上洪福”,雍正帝的朱批是:

朕深厌此种虚文。(第三十五册,李兰)

在福建布政使赵国麟写自己是“一得之愚”的旁边,雍正帝训诫他,写下朱批:

用愚字处过多矣。朕岂有肯畀愚人以藩司之职。(第九十六册,赵国麟)

就连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中国式的无意义的套话,他也非要用朱笔订正这些言过其实的词句:

(墨字)臣虽粉身碎骨,(朱批)不必至此。(墨字)至死以报,(朱批)何用如是。(第二十八册,宜兆熊)

(墨字)臣每当官兵聚集之公所,必大声疾呼,委曲开导。(朱批)因欲众人听闻,大声是矣,疾呼似可不必。(第四十六册,蔡良)

(墨字)赏臣花屯绢两匹,蜜荔枝一瓶。……缝衣有耀,顶踵皆被龙光,怀核亲尝,肺腑长含玉液。(朱批)衣只被身,何及顶踵?核岂足尝,难入肺腑。概属套语,浮泛不切。(第三十八册,王士俊下)

但有时候他会认可臣僚的谦卑之辞,或者将其替换为程度更甚的词语:

(墨字)臣自知器小才庸;(朱批)将己之态度一语写出如画。(第二十九册,沈廷正)

(墨字)战栗惶悚;(朱批)改为“羞愧汗赧”。(第六十六册,宪德)

雍正帝的朱批有时辛辣,有时讽刺,但若是发现自己有错,他也不惮于坦率地承认:

朕前谕误矣。(第二十八册,宜兆熊)

朕严行批谕系出于一时之见,随于各处访询,知尔所奏颇属有理,前谕错责汝矣。候另有旨。(第四十五册,杨鹏)

雍正帝的奏折政治也是对官僚的政治教育,对接受教育的官僚而言是一大考验。经得起这个严格的考验,始终得到雍正帝恩宠的仅有以满族人鄂尔泰为首,汉军田文镜、捐纳出身的李卫以及其他寥寥可数的几人而已。科甲出身的政治家并不在此列。因为科举容易成为朋党的温床,科甲出身之人被认为拘于情面,无法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

阅读《雍正朱批谕旨》,在官僚的奏折与天子的朱批谕旨的来往中可以发现,最初大体上感觉一切顺利,途中逐渐变得阴云密布,最终遭受雍正帝独特的恶骂以至销声匿迹的官僚为数众多。

殊属迂阔不通之至!(第三十六册,楼俨)满口支吾,一派谎词!(第四十五册,马觌伯)

庸愚之极。……欺诳瞻徇,昏庸无识之督抚!(第二十八册,宜兆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