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尔干战争(第10/14页)
对外,奥地利逃不掉德国的拥抱。“他们(两国)原是结盟关系,现在则是铐在一块,”丘吉尔后来如此写道。德国陆军(或德国扬言动用陆军),已成为奥地利唯一的“保命符”。奥匈帝国得趁塞尔维亚还未变得更强大时杀杀它的气焰,但打塞尔维亚人,必然要打俄罗斯人,而没有德国助阵,则打不赢俄罗斯人。贝希托尔德正催外交部内的同仁尽快完成对哈布斯堡外交政策的大幅检讨,而外交部的涉入正证实了上述德国角色吃重的看法。检讨报告的主要结果有两重:塞尔维亚日益受到陆军和“黑手会”(以及其侵略性的新任驻俄大使)的左右,所以不可能安抚得了,只有动武才能压制其野心,而一旦动武,俄罗斯不会退缩。检讨报告指出,圣彼得堡这时正运用其在巴尔干半岛上所能动用的所有手段削弱奥匈帝国的地位。俄国人在煽动塞尔维亚人,试图使罗马尼亚脱离其与奥、德的结盟关系,且有可能用法国人的贷款利诱保加利亚人、土耳其人也脱离这关系。情况看来似乎已没有什么好谈的——只有一团笼罩巴尔干半岛且悄悄渗入由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哈布斯堡君主国的泛斯拉夫狂热。这使塞尔维亚掌握了主动权。塞尔维亚这时看出,把俄罗斯、塞尔维亚两地民族主义合流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绝不会再抛弃贝尔格莱德;如果再一次抛弃贝尔格莱德,陆军有可能不再挺他,而陆军是沙皇政权的支柱。塞尔维亚因此信心大增,绝不会再因奥地利的放言恫吓而退缩。如果战争爆发,他们会放手一搏,心里认定俄罗斯人会踢开奥匈帝国的东大门,助塞尔维亚征服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
柏林这时是左右大局的关键,而德皇有他自己需要认真思考的疑虑。德国人肯定奥地利自一八六七年开始施行的折中方案,却极为担心奥匈帝国即将到来的接班问题;他们知道弗朗茨·斐迪南一旦接位(据认不久就会发生的事),会动手拔除维也纳、布达佩斯之间并不顺利的伙伴关系。一九一四年弗朗茨·约瑟夫已八十四岁,身子虚弱到每次斐迪南大公去他的波希米亚乡村别墅或位于亚得里海滨的府邸,都有一辆专列在那等着,以便皇帝突然驾崩时,可将他迅速送回维也纳。一九一四年五月,斐迪南大公,而非皇帝,为奥、匈两地代表团的开会主持开议仪式,因为弗朗茨·约瑟夫病重,无法主持。皇帝未参加陆军演习已数年,都由斐迪南大公代他参加。[76]但弗朗茨·斐迪南因立场反匈,为匈牙利人所痛恨。在其他地方,他也不得民心。就连克罗地亚人都在一九〇〇年代初期背弃他,尽管他原想让他们在萨格勒布有自己的都城,且已让他们跻身领导阶层,一同治理这个君主国。[77]捷克人也背弃他;一九一四年一次大战爆发前那几个月,他们为争夺布拉格议会和奥地利议会的控制权,和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争战不休,加利西亚的乌克兰人也加入这场争斗,攻击奥地利议会中的“波兰社”(Polish Club)。如果每个民族都要求跻身维也纳、布达佩斯的特权统治阶层,或要求有权完全脱离自立,奥匈帝国还能幸存吗?显然不可能。一九一四年三月,弗朗茨·约瑟夫指示其总理卡尔·冯·施蒂尔克(Karl von Stürgkh)宣布奥地利议会无限期休会,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康拉德和毛奇自一九〇九年起进行过零星几次幕僚会谈,粗略同意一旦爆发大战,德国人会执行其施里芬计划,击溃法国人,奥匈帝国则力挫俄国人在东边的任何早期攻势。一旦打倒法国,德国人挥兵向东,将奥地利救离势不可挡的俄军之手。一九一四年五月他们在波希米亚的卡尔斯巴德(Karlsbad,捷克语称卡罗维瓦利/Karlovy Vary)最后一次开会时,确定这一粗略的协议仍然有效。但在具体做法上,有含糊不明之处。按照康拉德的作战计划,哈布斯堡王朝陆军要分成三个部分,即俄罗斯群(二十八个师)、巴尔干群(八个师)、机动预备队(十二个师)。欧洲大战几乎肯定会在巴尔干半岛点燃,然后立即扩及俄罗斯,因此,至关紧要的是,德国人得得到奥地利的以下保证:维也纳将只会用其“最小巴尔干群”的八个师守住其南边界,把其他部队(四十个师)全迅速调到东边挡住沙皇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