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孙权的烦恼(第2/3页)
孙鲁班亲自指导孙霸,让他主动结交知名人士。鲁王一派的全琮还给陆逊写信,对陆逊进行试探和拉拢,结果受到陆逊的警告。太子一派的顾谭则多次上书孙权,建议对孙和的太子之位再次予以明确,以绝他人之念,吾粲也上书,不仅建议申明孙和的太子之位,更建议让孙霸出驻夏口,把孙霸的心腹杨竺等人调离建业。
陆逊上书孙权,言辞更为恳切:“太子是正统,地位应如磐石之固,鲁王是藩臣,宠秩应当有差别,这样上下才得安定,我在此叩着头流着血向您禀报!”陆逊前后多次上书,却没有得到孙权的回应,陆逊请求由武昌回建业,当面与孙权讨论嫡庶之分,孙权下诏,不许陆逊来。种种迹象表明,孙权其实是站在鲁王一边的。
一次,孙权与鲁王一派的重要成员杨竺单独谈话,涉及二宫优劣,杨竺抓住机会竭力夸赞鲁王的才能,适合当太子,孙权当场表示赞同。但这场谈话并非没有第三者在场,有个到孙权这里送东西的小吏躲在了床下,把他们说的话全听到了,此人赶紧报告了孙和,孙和十分紧张,想向陆逊求援。恰好陆逊本族有个叫陆胤的人在尚书台担任选曹郎,正有公务要去武昌,孙和换了便服偷偷去见他,二人在一辆车上密议,决定由陆胤把有关情况告诉陆逊,让陆逊再次上表劝谏。
陆逊上表,谈到孙权与杨竺的对话,孙权大怒,认为是杨竺泄的密,但杨竺矢口否认。孙权知道杨竺是鲁王的死忠分子,也不可能把消息告诉陆逊,其中一定有隐情,就让杨竺调查。杨竺怀疑到了陆胤,他告诉孙权,陆胤刚好去过武昌,陆逊的上表紧接着就来了,消息一定是陆胤泄露的,孙权下令把陆胤抓起来拷问,陆胤为掩护太子,就说是杨竺告诉他的,孙权下令把杨竺也抓了起来。
杨竺经不起拷打,只得违心承认是自己说出去的,孙权把杨竺杀了,陆胤反而保住了一命。
从上面这件事上看,两派的斗争相当激烈。
为打击对手,全琮父子突然揭发了一件事,吴大帝赤乌四年(241)发生了一场芍陂之战,顾谭的弟弟顾承、张昭的儿子张休等随全琮父子参战,吴军获胜,本来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论功行赏也已结束,但全琮父子突然旧事重提,向孙权揭发说行赏不公,背后有问题。
他们的理由是,此战他们父子功劳最大,但张休、顾承等人得到的赏赐反而更多,原因是张休、顾承与典军陈恂有私下往来,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奖赏,孙权接到举报后命令有关部门予以调查,查来查去,顾承、顾谭都获了罪,被流放到交州。
这件事显然是冲着陆逊来的,因为顾谭、顾承不仅是顾雍的孙子,还是陆逊的外甥,孙权对陆逊已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借此事向陆逊表达不满。
不久,太子太傅吾粲也受人陷害,竟被孙权处死,在审查吾粲期间,发现吾粲曾多次写信给陆逊,通报建业的情况。孙权又抓住这个把柄,派人到武昌责问陆逊,陆逊又急又气,竟然忧恚而死。
孙权趁机擢升步骘当丞相,全琮升任右大司马,鲁王一派大获全胜。在这次人事调整中,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也异军突起,被任命为大将军,这是他父亲诸葛瑾生前担任过的职务。
孙鲁班则加紧了对太子的陷害,孙权生病,孙和到孙策庙里祈祷,希望父亲的病早点儿好。孙和的妃子张氏是张休的侄女,张休的府邸刚好在孙策庙附近,孙和祈祷完,张休邀请他到府中坐坐。孙鲁班一直派人跟踪太子,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可以做文章。
孙鲁班跑到孙权那里告状,说太子根本没去庙里,而是跑到张休那里商量大事去了。孙鲁班还说,太子的生母王夫人听说皇上有病,不忧反喜。
孙权听后大发雷霆,消息传到王夫人那里,她竟恐惧忧愁而死,孙权对孙和则更加失望。在芍陂论功事件中也牵扯到张休,朝廷中书令孙弘等人翻出旧账,孙权下令对张休进行审查,张昭的儿子、太子的岳父张休居然被赐死了。
眼看孙和就要被废,孙霸坐上太子之位指日可待,孙权却停下了手。在一次与族人孙峻的谈话里,孙权道出了他的忧虑:“子弟不和,臣下分成两派,将导致袁氏之败,被天下人耻笑。太子只能立一个人,怎能不引起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