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悲情魏文长(第3/3页)

平息这场内乱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愿,把他的遗骸安葬在汉水旁边的定军山下,后主刘禅在成都素服发丧三天,并派左中郎将杜琼为特使前往汉中宣读册命,册命说:“您是文武全才,既聪明又睿智,一生忠诚,接受先帝的遗诏辅佐寡人,致力于复兴汉室,平息战乱。您统率大军,连年征战,神威显赫,压倒八方,为蜀汉建立了卓越的功劳,一生的建树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为何如此不幸?在统一大业即将完成之际,您患病身亡,让寡人无限悲伤,肝胆欲裂!”

后主在册命中追赠诸葛亮忠武侯的谥号,之前他的爵位是武乡侯,于是后世遵称诸葛亮为武侯。

在成都,一些在诸葛亮手下任过职的官员想立即前往汉中奔丧,但这既不符合诸葛亮的遗愿,又影响到蜀汉的正常秩序,后主发现后,立即下诏禁止。也有跑得快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在诸葛亮手下担任过劝学从事,他听到消息没做停顿直接就走了,等到诏书发出他已走了很远,结果只有他到了汉中。

回顾魏延事件,的确令人唏嘘,不仅一代名将以悲情落幕,也使蜀汉实力大损,实在是亲者痛、仇者快。

也有史书站在魏延的一边进行了不同记载,重要的一点是说,诸葛亮临终前其实把事托付给了魏延,让他代行丞相之职,诸葛亮临终前魏延不仅在跟前,而且诸葛亮还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好好守住现在的江山,千万别到这里来了。”根据这部史书的记载,魏延按照诸葛亮的遗令指挥秘密撤军,到褒口后才发丧。杨仪见魏延代理丞相指挥部队,担心被他所害,于是扬言说魏延将率众投降曹魏,并带人来攻魏延,魏延根本无心投敌,所以并不应战,结果被追上杀了。

两种记载截然不同,一个说魏延不听遗令,是造成蜀军分裂的主要责任人,失败被杀咎由自取;另一个说魏延忠实地执行了遗令,是杨仪挑起内斗,魏延死得很冤枉。

尽管前一种说法占据了主流,但也留下了许多谜团:诸葛亮为什么那么不信任魏延,宁愿把权力交给资历差得多的杨仪也不愿意交给魏延?既然不相信魏延,为何又让他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诸葛亮难道没有想过杨仪和魏延势必会自相残杀的一幕吗?

也许这就是诸葛亮的无奈,在二人只能选择一个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不把蜀汉的未来放在最有把握的一方,不管魏延想不想造反,等待他的注定只有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