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秦岭山中的大雨(第3/4页)

这时,诸葛亮却遇上了意外的麻烦。

危急关头李严本应火速增兵前来,但他却给诸葛亮回了封信,信中故意透露司马懿在秘密拉拢他,李严就此说到了开府的事。开府就是组建自己的工作机构,没有开府,你的官再大,也是给人家跑腿的;开了府,你就成了掌柜的,目前蜀汉只有诸葛亮一人开府,李严觉得他也是托孤大臣,曹魏的托孤大臣司马懿能开府,自己也应该效仿。

接到李严的信,诸葛亮一定很生气,但为了确保他赶紧增兵汉中,诸葛亮不得已奏请后主,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升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接替李严的位置,仍旧镇守江州。

这样,李严才带着临时抽调的人马前往汉中。

先不说曹真是如何进攻的,先说说孙权。

接到诸葛亮的请求孙权立即行动,让江北地区的吴军向外放出话来,要攻打合肥。曹魏东线战场的总指挥目前是征东将军满宠,听到消息不敢怠慢,立即征调兖州、豫州各地兵马向合肥方向集中,以备吴军来攻。但吴军只是做做样子,没有真打,大家以为这是吴蜀之间玩的老把戏,那边开打,这边虚晃一枪目的是牵制,孙权顶多是出工不出力。

魏明帝下诏,让满宠把临时征调来的人马退回去。但满宠认为孙吴的真实打算未必只是虚晃这一枪,他们撤退也许是一种心理战,一定会趁这边没有防备之时,杀一个回马枪。满宠上表,要求暂不退兵,魏明帝诏准。

果然让满宠料对了,这一次孙权的打算不仅是帮帮场子,而且要抓住时机真干一回,他先声夺人,之后又示弱而退,都是心理战,目的是让合肥的守军放松戒备,然后集合大军突然攻击合肥。由于满宠早有准备,合肥兵力充足,吴军无法得手,只得退回,但如此一来,魏军在东线受到了牵制,诸葛亮协同孙吴行动的目的也达到了。

曹魏中线战场总指挥大将军司马懿接到魏明帝的诏书,让他配合曹真攻打汉中。司马懿远没有曹真那么积极,此战获胜出名的是曹真,他的威望定然进一步增加,与自己拉开差距;如果此战失利,损失的是曹魏基业,自己也白忙一场。

尤其是溯汉水而上的作战路线,司马懿肯定更有意见,他有理由怀疑这是一帮参谋对着地图拍着脑袋拟订的方案,汉水汹急,一路穿山越岭,虽有部分河段可通航,但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完全是两回事,自古征汉中,都是自北向南,或者出大散关,像这样由东南方向往西北攻的很少,走水路逆流而上根本就没听说过。

但司马懿仍得执行诏令,他由宛县赶到新城郡,由那里出发,组织人马水陆并进,溯汉水向汉中方向攻击,但他们的进展没法太快,因为这一带很多地方都没有路,他们一边走还得一边开路。

秦岭中间的两条栈道里,曹真和张郃分别指挥大军进攻。这时是农历的八月,秦岭山中出人意料地下起了大雨,一口气下了30多天。山中本来道路就难行,现在到处是水,不停地有滑坡、泥石流,没法休息,冷得要死,吃不好,睡不了,简直如同进入人间地狱,有人建议撤军,曹真急了,不许。

在洛阳,太尉华歆也上疏建议撤军:“陛下的圣德堪比成康,即便有吴蜀二贼,也不过苟延残喘。用兵,不得已而用之,愿陛下以治理国家为第一要事,然后再考虑征伐。千里运粮,越险深入,劳而无功。我听说今年征战已严重影响到生产,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如果天下百姓没有饥寒之患,他们也就没有离土之心,吴蜀二贼,可坐而平定。”

魏明帝还想等等看,就回复华歆道:“先生考虑得很深,我感到欣慰。但是,贼人凭借山川之险,武皇帝、文皇帝在世时,也多次未能平定,我何德何能,可以指望不费力就把他们消灭?先试探一下,如果天时未到,再说撤兵不迟。”

又过了几天,雨还在下,少府卿杨阜上疏说:“现在吴蜀未平,上天频频降下凶兆,大军刚出发,大雨就下个不停。目前大军已困在山中多日,粮草转运都靠肩挑背扛,十分费力,《左传》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应该赶紧退兵。”

王朗的儿子、散骑常侍王肃也上疏说:“古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这说的还是平途行军的事,何况现在深入险境,凿路而前,劳力必百倍。加之现在大雨,山路湿滑,行军速度很慢,粮草又难以保证,这些都是兵家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