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文人开始带兵(第3/3页)
对陈群和司马懿来说,手里有没有兵权其实有本质区别,曹操生前杀掉或逼死的重量级人士,从孔融、荀彧到崔琰、杨修、娄圭、毛玠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文人。而武将之中,将军以上的从未被杀过一个,也就是说,在曹魏阵营里最危险的是文人,而最安全的是武人。
这符合权力的逻辑和游戏规则,文人靠一张嘴,没有实力做支撑,杀也罢,用也罢,全凭君王的心情。而每个武人的背后都是一支队伍,君王即使不满,也会投鼠忌器,用别的方法解决权力问题。
像张绣那样手上有曹家血债的人,还有像臧霸那样的土匪,曹氏父子只得一忍再忍,找机会一点点把兵权收回来;而像荀彧、崔琰那样忠心耿耿、为曹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一句话就能要命。
这不是君王冷酷,这是权力规则。文人的智慧是君王所需要的,但那是软实力。手握兵权,才是硬实力,但兵权又是那样遥不可及,所以诏令下达之初司马懿、陈群尚不敢欣然接受,他们上书辞让。
曹丕下诏,打消他们的顾虑:“我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以夜继昼,想休息都不得空,做出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增加你们的荣耀,是让你们为我分忧啊!”二人这才接受,上任后他们又接到了曹丕的诏书:“我常常因为后方的事感到担忧,所以把重任交给你们。曹参虽有战功,但论封行赏时萧何最重,让我没有西顾之忧,不知道行不行?”
在曹丕眼里善于理政的萧何更重要,他想让陈群、司马懿做好的萧何。这种无以复加的信赖还不断继续着,后来曹丕专门给司马懿下过一份诏书:“我在东方,抚军大将军全权处理西方的事务;我在西方,抚军大将军全权处理东方的事务。”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皇帝的诏书?这份诏书可以理解为一份授权书,有了这项授权,司马懿俨然成了“曹丕第二”,尚书台里的司马懿成为曹魏帝国仅次于皇帝的人。虽然最后面的这份诏书只出现在《晋书》里,不排除是为了粉饰司马懿而虚构的,但陈群和司马懿迅速跻身曹魏军界并掌握军事大权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极大地改变了曹魏的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