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还有件大事没解决(第3/4页)
总之曹丕特别善于跟人打交道,群众基础很不错。
不过,要论起与曹丕关系亲密的程度,上面这些人都还不够,曹丕身边还有几个人,他们才真正与曹丕无话不谈,他们后来被称为“太子四友”。
所谓“太子四友”,指的是曹丕被立为太子前后特别信赖倚重的四个人,分别是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郡温县司马氏家族,他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在洛阳时代的老领导,他们一家也是英才辈出,他的大哥司马朗、三弟司马孚都在曹操手下任职。按照史书的说法,司马懿开始到曹操身边工作还有点不太情愿,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有很深的城府和很强的上进心,他也绝顶聪明,当时军权被曹氏、夏侯氏所掌握,世家大族在政权格局里只能充当配角,司马懿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觉得要想真正进入权力核心必须忍耐,做长远打算。司马懿后来主动靠近曹丕,忠心耿耿地帮曹丕出谋划策,受到曹丕重视。
陈群跟司马懿的出身差不多,也出身于一个大家族,不过陈群的身份有点特殊,他当过刘备的下属,刘备战败后作为俘虏被曹操发掘和任用,他担任过基层行政官员,也担任过人事、司法、监察方面的工作,有相当的才干。
在曹操生前司马懿和陈群还不是核心层成员,也没有兵权,但他们看准了曹丕日后必能继承大位,所以倾心攀附,深得曹丕的信任,为日后飞黄腾达铺好了路。
吴质追随曹操的时间相当早,大概在曹操担任兖州牧时期就投身曹营,只是他的地位一直不高,一方面他的出身并非像司马懿、陈群那样的名门大族;另一方面是他的脾气不好,人品又差,前途较为渺茫。吴质比曹丕大了整整十岁,他是一个喜欢结交权势的人,经过努力他终于引起了曹丕的重视,被引以为智囊,曹丕遇到难事不知道如何办,经常找他出主意。
“太子四友”中只有朱铄的情况所知最少,他是曹操老家沛国人,长得比较瘦,性子比较急,跟曹丕等人关系很好,在曹操征袁谭占领南皮后有名的“南皮之游”里就有他。
拉帮结派,这是组织生活中的大忌,现在如此,过去也一样。
曹丕跟司马懿等人并没有太多工作上的隶属关系,平时形影不离,谈的不可能都是工作,他们之间的交往也不可能瞒得住曹操,这或许也犯了曹操的忌,迟迟不立嗣,大概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曹丕跟曹家、夏侯家兄弟们怎么来往曹操都不会反对,但对于他结交司马懿、陈群这些人,曹操心有顾忌,这得从曹操与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说起。
东汉是世家大族进一步崛起的时代,朝政和各地政权都被若干世家大族所掌控,刘表之所以能在荆州立足,刘焉之所以能在益州站住脚,以及孙氏在江东之所以能快速打开局面,背后都是当地豪族们在撑腰。某种程度上,刘表也罢,刘焉、孙权也罢,都是豪族势力的代言人。
曹操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在他开创基业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与豪门士族的合作,这一点在他倚重荀彧上最能看得出来,与其说他欣赏荀彧的个人才能,不如说他更需要通过荀彧与以颍川郡荀氏、陈氏、钟氏等为代表的整个士族集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然而曹操自身不是士族,他出身于宦官家庭,从自己算起富贵也不过才三代,以他为中心的核心利益集团成员,如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氏兄弟等人,也都不是士族,但他们现在掌握着最大的权力。
由此就出现了一对矛盾,过去常把它归纳为士族和庶族的矛盾,也就是老牌的大地主阶层与新的暴发户之间的矛盾,不管这样分有没有道理,但至少这种矛盾是存在的。曹操依靠士族阶层,但又提防和抑制他们,比如,占领冀州后就颁布了抑制士族豪强进一步兼并的法令,他与荀彧之间越来越深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某些政治理念的不同,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是两种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
在建安十六年(211)受封的诸子中没有曹丕,到这一年的晚些时候,环氏所生的曹宇、秦氏所生的曹玹、杜氏所生的曹林也被封了侯爵,其中曹宇被封为都乡侯,曹林被封为饶阳侯,曹玹被封为西乡侯,都乡和西乡不是乡而是县,这几个都是县侯,其中都乡县在常山郡,饶阳县在涿郡,西乡县在汉中郡。受封的食邑不详,如果跟曹植他们一样,那也都应该是5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