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最后的“保皇派”(第3/4页)

荀彧死了,搬走了面前最大的政治障碍,曹操可以放心地推行他的政治改革了。

曹操立即着手这些改革,第一步就是恢复了酝酿已久的九州制,主要内容是:撤销幽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的建制,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冀州刺史部;撤销司隶校尉部、凉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刚刚成立的雍州刺史部;撤销交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分别并入荆州刺史部和益州刺史部。

东汉原有十三个州刺史部,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只剩下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冀州、益州、雍州九个州刺史部,与“禹贡九州”相比差别只在益州刺史部一地,“禹贡九州”没有益州而有梁州,而这两个州指的是一个地方。按照新的行政区划,目前曹操控制区的范围包括冀州、兖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荆州、扬州的一小部,孙权拥有扬州的大部以及荆州的一小部,刘备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璋拥有益州,另外现属于冀州刺史部的辽东一带有公孙氏的割据势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区也处于割据状态。

完成这项工作,紧接着是爵位制改革。

建安十八年(213)5月,献帝派御史中丞郗虑持节前来邺县,拜曹操为魏公,这是继王莽的安汉公之后两汉又一次有了“公”这一爵位。根据献帝的诏书,魏公曹操的食邑范围不仅包括已拥有29个县的魏郡,还包括魏郡周边的其他九个郡国,即河东郡、河内郡、魏郡、赵国、中山国、常山国、钜鹿国、安平国、甘陵国和平原国,幽州和并州撤销后,它们都隶属于冀州刺史部。

这十个郡其实就是国中之国,姑且称之为“魏公国”。

郗虑一行带来了献帝为册封曹操而发布的长篇诏令,这篇诏令文辞华美,相传为供职于尚书台的陈留郡中牟县人潘勖所作,他是有名的碑颂高手。

诏令叙述了曹操的所有功绩,颁布了建立“魏公国”的命令,同时明确曹操以魏公的身份仍兼任丞相和冀州牧,又加九锡,具体内容与王莽的九锡大致相同,只是稍有区别。

恢复九州制、五等爵制,又加九锡,这一连串的政治举措密集推出,令人震撼,但由于前期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大家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加上荀彧已死,所以这一次并没有听到什么反对之声。

但曹操本人却表示辞让,他接到献帝的诏书后说:“接受九锡,建立国家,这是周公这样的伟人才能完成的,汉初七个异姓王都跟汉高祖在当老百姓的时候就共同起事,建立王业,功劳巨大,我怎么有资格跟他们相比?”

当然这只是客气客气,费了那么大的劲,又是改行政区划,又是四处做工作,哪有不接受的道理?

见曹操一味辞让,大家就搞了个劝进活动。这种活动虽然是自发的,但所有重要官员都参与其中,史书上记载着其中一份劝进者的名单,这份名单里有30来人,包括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勳、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籓、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以及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

这样的名单虽然冗长枯燥,但它更真实,尤其所提及的每个人的职务也更准确,可以作为对其他史料的补充。在上面这份名单上有刘若、刘展、董蒙、王图、袁霸这些人,他们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能跻身于劝进者的行列,当年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吧。

经过一番劝进,曹操终于接受了魏公和九锡,但他表示“魏公国”的范围只接受魏郡,不接受其他九个郡,众人于是再次劝进,言辞更加恳切:“这次要建立魏国,朝廷先把想法向群臣征求过意见,之后才发的诏书。您违抗朝廷的诏令,长时间不肯接受,现在接受了又辞去多的,只接受少的,这样做仍然让朝廷的诏令无法施行。从前齐鲁受封拥有整个东海,有400万户赋税。基业广大才容易建立功勋,如今魏国虽然有十个郡,但仍然比当年的鲁国小,从户数看更是连一半都比不上。圣上看到秦朝因为没有辅佐拱卫而招致灭亡,所以才把这个重任托付给您,希望您接受圣上的诏命,不要再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