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只打了一场遭遇战(第3/4页)
通过鲁肃的汇报,孙权了解到战斗的前后过程,他更想知道的是赤壁遇挫后的曹操下一步有什么部署,何时退出江陵乃至荆州,抑或马上组织起反攻。鲁肃大概会告诉他,曹操在赤壁被打败了,但现在就庆贺胜利为时尚早,因为赤壁之战重创的只是曹军的一部,曹军整体实力仍很强,就荆州的形势而言,孙刘联军仍然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
事实也的确如此,曹军的北路兵团也沿汉水南下,不过他们后来也与孙刘联军发生了遭遇,打了一仗,尽管曹操和周瑜本人没有参战,这场战斗也很精彩,孙刘联军同样采取了火攻的办法,烧了曹军的竹筏,曹军败走。
这场战斗又叫浦口之战,当时北路兵团南下,他们遇到了头疼的问题,就是船只太少,为此临时造了许多竹筏,乘着这些竹筏到达浦口。浦口位于如今何地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汉水上,而不在长江上。曹军到达这里,还没来得及渡江。孙刘联军就连夜密派轻船、走舸等100多艘,每艘50人划船,手持火炬,用火烧了曹军的战船和竹筏,一时大火四起,火光照天,曹军败走。
这两场遭遇战重创了曹军,但曹军及时撤退,减少了损失,而江陵和襄阳还有大批曹军留守部队,曹军在荆州的主力仍然有十几万人,对于总人数只有五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来说,下面的战斗仍然不好打。
曹操退回江陵,荆州七郡的重心在江北的南阳郡、南郡,军事重镇有宛县、襄阳、江陵,这些地方仍然在曹操的控制中,孙权、周瑜、刘备也看到了这一点,必须把曹操赶走才算彻底胜利。
建安十三年(208)12月,孙权突然离开了柴桑。数日后,孙权率一支人马出现在江北的合肥附近,消息传到江陵,曹操大吃一惊。不仅如此,曹操还接到九江郡的报告,说另有一支孙权的人马出现在该郡的当涂县一带,指挥这支人马的是孙权的长史张昭。
当时曹军主力大都集结在荆州及其外围地区,东南方向相对空虚,曹操急忙之间很难组织起对合肥和当涂的大规模支援,所以孙权的这一手相当可怕。
如果顶不住,赤壁之败后扬州再丢了,那就要出大问题了。战事的焦点迅速从荆州转到了扬州,扬州刺史部长期以来被袁术所控制,纳入曹操控制区的时间并不长,曹军的力量相对薄弱,加上荆州战役打响后,一部分人马抽调了出去,孙权此时向扬州刺史部用兵,正是抓住了一个空档。
扬州刺史部的治所一直在寿春,曹操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刘馥感觉到寿春的位置有些偏北,不利于与孙权争锋,于是把治所搬到了九江郡的合肥县。东汉合肥县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以东,当时战乱不息,合肥县一度成为废墟,刘馥下令对城池进行大规模整修。
刘馥不仅跟曹操是老乡,是正宗的汉室宗亲,还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经过几年的治理,合肥一带经济发展,人口兴旺。刘馥还重点加固了合肥城墙,在城墙上堆积了不少木石,没事时就组织大家编草苫,不停地编,积攒了成千上万个草苫,都堆到城墙上,还在城上储存了大量鱼油。大家挺纳闷,刘刺史弄这些东西做什么?后来大家才明白,这些都是用来救命的。不过,孙权进攻合肥时刘馥并不在城中,赤壁之战发生的这一年他去世了。
孙权突然发起合肥战役,起初的目的不在于攻城,而是给曹操制造压力,让他退出江陵。但是,战役开始后吴军打得很顺手,孙权于是改变了想法,想一举把合肥攻克,给赤壁之战来个锦上添花。
曹操命令一个叫张喜的部将前往救援。张喜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此前驻扎在与扬州刺史部相邻的汝南郡,之所以现在把他派去,可能是他的防区离合肥最近,他带来的人马不到2000人。这支援军根本无济于事,但曹操没办法,眼下能派到合肥城下的只有这点儿人马了。
孙权亲自率部猛攻合肥,但这时老天爷帮了联军的忙,下起了连阴雨。攻城的人最喜欢下雨,而且最好是连阴雨,因为那时的城墙都是夯土结构,雨水一泡就得塌,所以过去的城墙需要经常维修。
合肥城虽然进行了整修,但也没有防水功能,被水泡得快要倒了。危急关头刘馥留下的成千上万个草苫发挥了作用,守城军兵用它们盖到城上,保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