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基本统一了北方(第3/3页)

曹操开始起兵时的身份是奋武将军,勉强算个杂牌军的军长,当时的骨干只有曹仁、曹洪以及夏侯渊、夏侯惇等几个,他们的身份是奋武将军属下的司马或别部司马,类似于团长。后来,随着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加入的将领越来越多,曹军的组织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官渡之战时,夏侯惇他们已经升为军长一级的各种名号将军,或者师长一级的中郎将、旅长一级校尉。而曹操手下的一批“异姓将军”,进步更快。官渡之战前后,于禁等人已经晋升为将军、偏将或裨将了,其中于禁、乐进是偏将,还有捕虏将军李典、振威将军程昱等人,张辽、张郃、徐晃也都是裨将或偏将,许褚的军职稍低些,是校尉这一级。

这说明,在曹军中曹氏和夏侯氏兄弟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起码现在仍是这样,他们晋升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异姓将领更快,甚至还稍稍有些落后。曹操的用人方略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其中一条就是赏罚分明,平时建立有严格的军功考核、登记制度,该奖的时候必奖,不该奖的时候决不滥奖,避免了奖惩和职务晋升的随意性。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从壶关回师后,立即着手考评各位将领的功劳,考评的最后结果,于禁、乐进和张辽三个人的功劳最大,曹操于是上表献帝,对他们三个人予以表彰,提拔他们全部升任军长,其中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

除了武将,谋士们也功不可没,功劳最大的自然是荀彧。早在建安八年(203),曹操就根据荀彧前后所立的功劳,上书献帝表荀彧为万岁亭侯,但荀彧坚决推辞,他是朝廷的尚书令,有关文件需要从他这里传递,荀彧自作决定将其扣下不发。曹操又反复劝说,最后荀彧才肯接受。

到了建安十二年(207)2月,曹操又在邺县表奏献帝,大封功臣20多人,全部封为列侯,其余的也都评出等级予以封赏,这次受封的20多个人名单不详,只知道曹纯的高陵亭侯、张辽的都亭侯等都是这次受封的,想必其他战功显赫的武将们也都封了侯。除了武将,谋士里至少郭嘉、荀攸在这次也得到了封侯,郭嘉受封的是洧阳亭侯。荀彧当初被封为万岁亭侯时食邑是1000户,此次又加封1000户,共计2000户,在亭侯里算是很多的了。

曹操甚至想让荀彧担任三公,荀彧不好当面拒绝领导的美意,就让荀攸出面替自己谢绝,前后达十多次,曹操最终才放弃了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