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蜡的子弹(第3/7页)
8月中旬,从里斯本来的舰队抵达科钦。它没有像阿尔布开克的政敌期望的那样送来新任总督,而是给阿尔布开克提供了他急需的大量援兵和装备:十二艘船和一千五百名装备精良的士兵。他欣喜若狂:“似乎陛下现在要给予印度应有的重视了。”[20]令他尤其高兴的是,曼努埃尔一世答复了他要求派遣训练有素的军官的请示。曼努埃尔一世送来了两名军官、意大利战争中瑞士战术的老兵、连队士官、三百支长矛、五十支弩弓和一批火枪。在这些军官的指导下,葡萄牙人组建了一支八百人的部队,分成三十二个排。一丝不苟的操练开始了。士兵们定期举行射击训练,射术最好的人能得到赏金。他们还接受队伍的机动训练,以便能够作为一个有效的单位进行协调熟练的动作,而不是乱哄哄地各自为战。最妙的是,这些士兵如今接受阿尔布开克的直接指挥。
雨季结束了,总督做好了出征的准备。他坚信自己能够驱逐穆斯林军队,尽管敌我双方的兵力依旧悬殊。红海在召唤他。他打算尽快夺回果阿,然后运用这支强大的新军队,在两个雨季之间至少封锁住红海的咽喉。
1512年10月底,阿尔布开克抵达果阿。11月底,战役就结束了。他大胆地猛冲猛打,首先摧毁河里的防御木栅,将贝纳斯塔里姆与大陆分隔。然后他从那里进入果阿城,攻击沙阿的军队。在一场短暂而激烈的野战和攻城战(葡萄牙人在城外炮击城墙)之后,沙阿的将军升起了白旗。
葡萄牙军官们像以往一样,打得十分蛮勇莽撞。河上的战斗尤其激烈。贝纳斯塔里姆要塞守军从城墙上用精准的炮火扫荡河面,轰击葡萄牙船只(有用椰子纤维制作的软垫提供防护)。雷鸣般的炮声让人短暂失聪。就连阿尔布开克也不得不斥责一些船长毫无必要的冒险。“我常批评他们过于鲁莽地亲身涉险,拿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冒险……他们会走到船楼上,站在最危险的地方……有时我看到他们对安全防范置若罔闻,非常痛心。”[21]但他自己也总是身先士卒,从不躲避战斗的危险。穆斯林要塞射出的一枚炮弹命中了他的小船,打死了两名桨手。敌人以为阿尔布开克也死了,于是欢呼胜利。这时阿尔布开克站了起来,向敌人要塞展示自己,证明他们的错误。他奇迹般的生还令他的敌人和朋友都相信,他一定是刀枪不入。在最后炮击贝纳斯塔里姆时,他又一次亲临最前线,审视部队的部署。敌军炮手发现了他,瞄准他射击。与他不和的葡萄牙贵族迪奥戈·门德斯·德·瓦斯康塞洛斯建议他掩蔽。这一次阿尔布开克听取了别人的建议,躲到一块岩石背后。随后一枚炮弹击中了他旁边的一个人,鲜血溅了他一身。
葡萄牙贵族希望遵照自己的荣誉法则不顾一切地奋勇拼杀,但阿尔布开克对兵力有着自己的战略部署。这两方面在战术上的分歧不断造成麻烦。贵族们渴望挥舞巨大的双手重剑,进行英雄的单挑对决,赢得战利品、扬名立威,而总督要的是将组织有序的部队运用于连贯协调的战术。他那些训练有素的部队发挥了极大杀伤力。由长枪兵、弓箭手和火枪手组成的密集队伍以良好秩序在战场上运动,在正面对垒中将队形松散的穆斯林散兵逼退到城墙下。葡萄牙人组成了“秩序井然的方阵……队形紧密,长枪黑压压地伸出,举着八面团旗,战鼓齐鸣、吹奏笛子”。他们以密集队形缓缓前进,“用许多火枪不断射击,枪是这一年从葡萄牙运来的”。[22]阿尔布开克预见到了未来的战争形式,但它不受贵族们的欢迎。由炮火而不是攀爬城墙来决定战局,严重地违反了中世纪军事文化的精神。很多葡萄牙人希望猛冲进城、大肆洗劫,而不顾这种战术可能造成的无谓伤亡。阿尔布开克抵制住了这些人的坚决反对,与敌人进行投降谈判。根据协定,所有穆斯林及其家眷均可安全撤离。其他的一切——火炮、马匹、武器,必须留下。穆斯林将被安全地送过河,但只能带走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只有一个问题:沙阿的军队里有一些葡萄牙和其他基督教国家的叛教者,这些人必须被交出来。穆斯林将军非常不愿意交出这些人,因为他们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阿尔布开克同意饶恕这些叛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