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赵长平之战(第6/10页)
在白起之前,也许早就有人用过口袋战术。但是,一个口袋装四十万人,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赵括绝望地发现,他已经回不去了。四十万斗志全无的赵军,根本突不破两万五千名严阵以待的秦军防线,而且秦军的游击部队不断突入赵军中,将赵军分割包围,使得赵军无法形成统一的攻势。赵括做了一个正确但不见得高明的决定——命令全军就地驻扎,修筑防御工事,以待后援。
这个决定的正确之处在于,白起虽然用一个口袋装了四十万赵军,却一时无法消化。只要有足够的后援部队赶到,壁垒中的赵军就能突破五千名秦军骑兵的围困,顺利解开扎口袋的绳索,将赵军主力解放出来。
然而秦国方面已经算到了这一步。秦昭王听说赵军被包围,亲自跑到河内为白起助威,并下令征调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前往长平,断绝赵国对长平的一切救援和粮草供应。
就这样,口袋里的赵军在等待和希望中度过了最初的几天时光。随着携带的粮食越来越少,这种希望渐渐变得渺茫。十天之后,部队开始宰杀马匹,但将士们仍然互相安慰:“大王不会这样抛弃我们的,援军也许正在和秦军激战,很快就会杀到这里。”赵孝成王确实不想抛弃这四十万人。可是,派去的每一拨援兵和运粮车队,最终都被数倍于己的秦军打了回来,连一粒粮食都没送到长平。一个月后,赵括知道援军不可能过来了,他挑选了两万名精兵,让他们饱餐一顿马肉,分成四队轮番向防守袋口的秦军发动进攻,企图撕开一个口子。然而,这一个月中,秦军已经进一步加强了袋口的防线。赵军还没靠近,秦军便箭如蝗飞,顷刻间射倒一大片。几次冲锋下来,两万名赵军死伤殆尽,秦军阵地仍然安然无恙。
到了九月间,赵军被困的第四十六天,赵括亲自率领部队进行了最后一次冲锋,结果被秦军射死在阵前。至此,赵军完全失去了抵抗力,四十万人齐解甲,宣布投降。
《孙子兵法》第三篇第四条:“君之所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赵军遭此惨败,罪魁祸首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是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的赵孝成王。他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赵国原本是山东各国中唯一能够抗衡秦国的国家,经此一役,元气大伤,沦落为与韩、魏等国等量齐观的二流国家。
命运最为悲惨的是那四十万赵国降兵。白起忠实地执行了范雎的“攻人”战略,诈称要淘选精壮,将四十万人赶到长平以东的山地中,全部活埋,只将年龄尚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让他们宣扬秦国的军威,打击赵人的士气。终此一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军高达四十五万。
据《水经》记载,白起活埋赵军之后,又收其头颅,筑台于山边,阴森恐怖,后人称之为“白起台”。而长平附近的丹江,也因血流成河被染成红色,因此得名。
后人评论长平之战,既对白起的用兵如神赞不绝口,也对其残暴屠杀赵国降兵深感愤慨。单从兵法上讲,长平之战确实是前无古人的成功案例。在这场战役中,白起的每一步棋都经过深思熟虑,其着眼点之独到,组织之严密,举世罕见,即便孙武、孙膑、吴起之辈再世,想必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甘拜下风。但是从道义上讲,纵有千种理由,坑杀四十万降兵都是令人发指的行为。为白起此举辩护者,与为南京大屠杀辩护无异。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赵括的母亲。因为她提前给赵孝成王打了预防针,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对于赵孝成王来说,这多少也算是一种后悔的表示罢!
将抗秦进行到底
长平之战后,秦国终于将原本属于韩国的上党十七县占领。白起雄心勃勃,想趁热打铁,一举消灭赵国。他的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山西省翼城);一路由司马梗率领,进攻太原;白起本人则坐镇上党,只待时机成熟,便对邯郸进行最后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