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阏与之战:秦军最惨痛的大败(第4/9页)

大殿上一时沉默。突然间,相国魏厓爆发出一声怒吼:“你想下油锅?没那么便宜!来人啊,将这厮拉出去,立即处以车裂之刑。”

武士们一拥而上,将蔺相如绑了起来。群臣们情绪激动,都举着拳头喊道:“处死他,处死他!”

蔺相如淡然而笑,没有作任何挣扎。反倒是秦昭王突然站起来,挥挥手,平息了大伙的喧闹,说道:“即便杀了他也于事无补,反倒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我相信赵王不会为了区区一块和氏之璧就欺骗我们秦国。”下令放了蔺相如,依旧以九宾之礼接待他,典礼结束之后便放他回去了。

回想当年,孟尝君曾派公孙弘观察秦昭王气象,赵武灵王也曾亲自乔装改扮到咸阳窥探秦昭王,都认为他气度不凡。从现在发生的这件事上看,秦昭王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

蔺相如平安回到赵国。赵惠文王对他在秦国的表现相当满意,认为他“不辱于诸侯”,因而封他为上大夫。

廉颇负荆请罪

以城易璧的计谋失败后,秦昭王正式向赵惠文王发出邀请,请他到西河外的渑(miǎn)池(今河南省三门峡)来会晤,商谈两国和平友好的大事。

因为有楚怀王的前车之鉴,赵惠文王不打算接受秦昭王的邀请。但是廉颇和蔺相如等文武大臣都说,如果不去,等于向天下人宣告赵国怕秦国了,脸面上是万万过不去的。赵惠文王不觉苦笑,那就是一定要去啰?罢,罢,罢,为了国家的面子,寡人我就做一回弥天大勇,去赴那渑池之会吧!

当然,赵国方面也作了充足的准备。陪同赵惠文王赴会的,是不辱于诸侯的蔺相如;同时由廉颇统帅大军,驻扎在秦、赵两国的边境线上,一旦发生事变,则可挥师相救。饶是如此,廉颇还是做了最坏的准备,对赵惠文王说:“大王此去,路上行程加上会期估计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过了三十天还没见到您回来,请允许我等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人的念想。”

赵惠文王默默点头。说这样的话虽然不吉利,但是形势逼人,也只能抱着最坏的打算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了。他几乎是带着英勇就义的悲壮感来到渑池,却没有遇到想象中的刀斧手一拥而上的场面,反而受到了秦国方面的热情接待。这是公元前279年春天发生的事。

“也许是我们多虑了。”赵惠文王暗中对蔺相如说。

“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蔺相如说。

到了正式会面那天,秦国文武百官齐聚,各国使臣也受邀参加,场面搞得十分隆重。席间秦昭王频频举杯为赵惠文王敬酒,赵惠文王也频频回敬,很快就酒酣耳热了。

秦昭王借着醉意说道:“寡人早就听说赵王善于鼓瑟,今日两国为兄弟之会,请赵王为我们演奏一曲如何?”

赵惠文王也在兴头上,马上说:“好!”于是当着大伙的面,演奏了一曲《伏羲乐》。奏毕,秦昭王击掌称赞,赵惠文王也就谦虚了几句。这时秦国御史(史官)快步上前,高声宣布:“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记入史册。”

赵惠文王一听就愣了,闹了半天,敢情在这等着我呐!正在闷闷不乐,只见蔺相如从案几上拿起一只陶缶(fǒu),双手捧着,快步走到秦昭王面前跪下:“请大王击缶助兴。”

缶是古代盛酒的器皿。秦人风俗粗犷,每逢宴饮,喝到半醉,便敲打着陶缶,拍着大腿唱歌。因此,缶在秦国又是一种乐器。

秦昭王把脸偏到一边,装作没看见。

蔺相如又说道:“请大王击缶!”这一次嗓门粗了许多,全场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秦昭王脸色大变,席间的空气骤然紧张。蔺相如仍然不依不饶,又向前跪行了两步,对秦昭王说:“现在您和我相距不过五步,我可是做好了将一腔热血洒到您身上的准备。”言下之意,再不答应,就准备同归于尽了。

秦昭王的左右听到这话,立刻围了上来,有人已经把佩剑拔出,偷偷绕到蔺相如身后准备动手。蔺相如怒目圆睁,高举陶缶,大喝一声,将这些人都镇住。

秦昭王被逼无奈,只好拿起一根筷子,勉强敲了一下。蔺相如立刻站起来召唤赵国的御史:“请记好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