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助燕复仇,苏秦入齐设下连环计(第4/12页)
魏昭王的使者带着一百辆马车和一千金,浩浩荡荡地从大梁出发了。冯谖先行一步,轻车快马回到薛县,将情况对孟尝君作了个简单的汇报,说:“魏国使者带来黄金千斤,随从百车,这是前所未有的高规格使团,这件事很快会传遍整个齐国的。”
孟尝君说:“那我该怎么办?”
冯谖脸上露出一丝猥琐的笑容,说:“装呗!”
魏国使者到了薛县,登门拜访三次,请孟尝君到魏国去做官。孟尝君每次都委婉拒绝,但是把话说得很有技巧,让魏国使者始终觉得还有希望。
在这场游戏中,孟尝君就像一位久经欢场的社交名媛,表面上雍容端庄,却又时不时在桌子下边踩一下人家的脚,把对面的登徒子搞得五迷三道,欲罢不能。
消息很快传到了临淄。
齐闵王听说后,非常紧张。赶紧派人也带了黄金千金、豪华马车两辆、宝剑一把以及亲笔信一封,来到薛县向孟尝君道歉,请他看在江山社稷的份上,尽快回去处理政务。
孟尝君还是问冯谖的意见。
冯谖说:“回去是肯定的,但不能无条件。这样吧,您请求大王赏给你一些先王祭祀用的礼器,在薛县建立宗庙如何?”
按照周朝的体制,宗庙不能随便建立。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宗庙,原则上只能叫作“邑”;如果有宗庙,那就叫作“都”,级别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齐国的都不同于他国,除了设了宗庙,还驻有经过考选和严格训练的常备兵,也就是所谓的“持戟之士”。
冯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孟尝君名正言顺地拥有私人常备武装。
这样非分的要求,齐闵王竟然也答应了。
薛县的宗庙建立之日,冯谖向孟尝君汇报:“三窟已成,从此您就可以安安稳稳地过快乐日子了。”
孟尝君感激之余,对冯谖说:“我一生好客,以礼待人,从来不敢有所闪失。门下食客三千,我是怎么对待他们,你也亲眼看到了。没想到这些人一看到我失势,便争先恐后离开我,只有你一直忠心耿耿对我,还帮我官复原职。这可真是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啊!”
他咬牙切齿地说:“如果那些人有谁再回来投靠我,我就往他脸上吐口水。”
冯谖一听,马上下车行跪拜之礼。
孟尝君说:“你这是在替他们求情吗?”
“不是!”冯谖说,“我这是在为您说出这样没水平的话而惭愧。”
冯谖接着说:“凡事皆有定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好比有生就有死,谁也避免不了。一个人富贵的时候,宾客满堂;贫贱的时候,少朋寡友。这都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换了谁都一样,您为什么要生气呢?自古穷酸刻薄,富贵宽容。富贵如果不宽容,等于还是穷酸。我建议您啊,保持良好的心态,像以往一样对待宾客,不要因为别人的过失而惩罚自己。”
孟尝君闹了个大红脸,连连点头说:“敢不奉教?”
“狡兔三窟”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故事的结果,就像“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一样,孟尝君又回到临淄,与齐闵王重归于好,并且在冯谖的辅佐下,平平安安地当了几十年相国。
可惜历史不是童话。
上面讲的故事,虽然常常被人当成信史,其实却只是演义。事实上,孟尝君被齐闵王炒了鱿鱼后,并没有马上回到薛县,而是继续待在临淄城内,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孟尝君从来都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他一出生就被父亲遗弃,是靠着母亲的勇敢和自己的机智才在大宅门中生存下来。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更是充满着危险与挑战,造就了他决不屈从于命运的强硬性格。
就在孟尝君被免职后不久,发生了一件震惊齐国的大事。
贵族田甲突然发动政变,带着数百名家丁攻入王宫,劫持了齐闵王。但是在闻讯赶来的勤王部队和临淄居民的围攻下,田甲很快就放弃了抵抗,在释放了齐闵王之后,宣布弃甲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