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大革命(第7/18页)
3
在列宁的心目中,苏联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达到世界革命——可是这场世界革命,始终没有发生,苏维埃俄国却因此走上贫穷落后的孤立之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在当时就被命定了,至少被狭窄地限定了(参见第十三章与第十六章)。不过十月革命之后,紧接的两年之间,革命浪潮的确席卷了全球。对随时准备作战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来说,他们对世界革命的希望似乎并非不切实际。德文国际歌中的第一句,就是“全世界的人民,听到了号声”。而这个号声,便响自圣彼得堡——自1918年苏俄迁都,移到战略地位比较安全的莫斯科之后[6] ,又从莫斯科传来。革命的号声,洪亮清晰,声声可闻。不论何处,只要有工人及社会主义的运动,不论其意识形态如何,都可以听到革命的号角。而且号声所传到之处,无论远近,也不只限于工人及社会主义的阵营,如古巴的烟草工人也成立了“苏维埃”式的会议,虽然在古巴境内,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苏俄在海角天涯的哪一方。至于1917年以后的两年时光,在西班牙史上素有“布尔什维克二年时期”之称,其实当地闹事的左派分子,属于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与列宁的主张南辕北辙。1919年在中国北京,1918年在阿根廷科尔多瓦(Córdoba),也分别爆发了学生革命运动。革命的浪潮不久便波及整个拉丁美洲,当地各类马克思主义团体及党派在这段时期诞生。国际共产主义革命旋风横扫之下,主张印第安民族运动的墨西哥强硬好战人士洛伊(M.N.Roy)的声势大跌,因为1917年,当地革命正值最高潮时,自然不谈民族感情,反而与革命俄国认同:马克思、列宁的肖像,开始与本土阿兹特克帝国(Aztec)的皇帝莫克特苏马(Moctezuma)、墨西哥的农民革命领袖萨帕塔(Emiliano Zapata),以及各式各样印第安族人的肖像并列,成为当地革命者崇拜的对象。这些人物肖像,至今仍可在官方画家所绘的大型壁画上见到。其后不出数月,洛伊来到莫斯科,为新成立的共产国际(Communist International)策划,在其解放殖民地的政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印尼民族解放运动中主要的群众组织伊斯兰教联盟(Sarekat Islam),也立即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部分是通过当地的荷兰社会主义者史尼维勒特(Henk Sneevliet)引介之故。土耳其一家地方报纸则写道:“苏俄人民的壮举,有朝一日,必将成为灿烂的太阳照耀全人类。”居住在澳大利亚遥远内陆的那些剪羊毛的工人(多数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对政治理论显然毫无兴趣,却也为苏维埃成为工人国家而欢呼。在美国,长久以来强烈坚持社会主义的芬兰移民(Finns),也成批地成为共产主义信徒。这些芬兰裔的工人,在明尼苏达凄清萧瑟的矿区小镇频频聚会,会中往往充满宗教气氛:“只要列宁的名字一被提到,立刻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在神秘的静默里,洋溢着宗教式的狂喜迷醉,我们崇拜着从苏俄来的每一件事物。”(Koivisto,1983.)简单地说,世界各地都将十月革命视作震撼全球的大事。
通常与革命有过亲身接触的人,比较不容易产生宗教式的狂热,可是照样还是有一大批人因此信仰共产主义。其中有返乡的战犯,不但成为布尔什维克的忠实信徒,后来还成为其国家的共产党领袖。这样的例子有克罗地亚的机械工人布洛兹(Josef Broz),也就是后来南斯拉夫的共产党首脑铁托元帅(Tito)。也有访问革命俄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像《曼彻斯特卫报》的兰塞姆(Arthur Ransome)。兰塞姆虽不是出名的政治人物,却是个素负盛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对航海的一腔热情,常在其迷人的作品中流露。还有一位受到革命鼓舞的人物,布尔什维克的色彩更少,也就是日后写出伟大文学名作《好兵帅克》(The Adventures of the Good Soldier Schwejk )的捷克亲共作家哈谢克(Jaroslav Hašek)——哈谢克发现,破天荒头一遭,自己竟会为了一个理想而战。听说更令他惊奇的是,醉生梦死了一辈子,竟从此醒来,再也不沾杯中物。苏俄内战时期,哈谢克加入红军,担任人民委员。可是战后回到布拉格,他却再度沉迷醉乡,重新回到以往无政府主义暨波希米亚式的生活。他的理由是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不合他的口味。然而革命,却的确曾是他追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