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大灾难的年代(第9/17页)

总而言之,1918年之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和平终究不能维持,其中固然有种种因果,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之所以爆发,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德日意三国的不平衡心理而发动侵略所致,它们从30年代中期开始,便相互订下一连串盟约互通声气。1931年日本出兵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进占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间,德意两国共同介入西班牙内战;1938年初德国进兵奥地利,同年又重挫捷克斯洛伐克,占去该国部分领土;1939年3月德国全面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较早意大利已出兵占领阿尔巴尼亚)。这些都是逐步导向世界大战的重要事件。最后德国向波兰提出无理的领土要求,终于造成战争全面爆发。对应于以上这些侵略事件,我们也可以一一细数国际上无力对付侵略者的窘相:国际联盟阻止日本出兵中国东北宣告失败;1935年意大利侵犯埃塞俄比亚,无人予以制止;德国单方宣布《凡尔赛和约》无效,并在1936年重新对莱茵兰地区(Rhineland)进行军事占领,英法两国只能眼睁睁任其发生;英法拒绝插手西班牙内战(“不干预原则”);对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一事也不闻不问;1938年德国提出《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勒索捷克斯洛伐克的前夕,英法两国又临阵撒手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8月,苏联竟也与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Hitler-Stalin Pact),对抗希特勒的国家又少了一员。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一方真的不愿开打,并且想方设法避免开战,与此同时,另一方则拼命讴歌伟大的战争使命——像希特勒那样一心求战——到头来,等到大战真的全面爆发,战争进行的实际方式、时间以及对手,也不见得是这些侵略者当初料到的。日本国内就算军国主义的势力再大,恐怕也不希望靠全面大战达到自己的目的吧(它最主要的目标只是留在远东称霸,也就是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之所以掉进世界大战的泥沼,完全由于美国也有份的缘故,至于德国原本的打算到底如何,它想怎么打,何时打,与谁打,希特勒这人没有记录自己决定的习惯,各家看法也始终不一。不过有两件事很明显:一是1939年,德国对波兰发动战争(波兰背后有英法两国助阵),显然不在希特勒原定计划之内。至于日后与美苏两强同时作战,恐怕也是德国将领与外交官最大的噩梦吧。

德国打这场仗,和1914年没有两样,必须一鼓作气,出手便成功才行;日本的情况也一样。一旦旷日持久,对方开始联手之后,双拳难敌四手,就远非德日两国之力所能对付了。它们也根本就没有打算打持久战;至于那些需要长期生产的武器,更不在它们考虑之列。(相反,英国虽然在陆战受挫,一开始就已打定主意进行持久的消耗战,把财力集中在精密昂贵的武器上。时间一久,英国和盟方的军火生产量自然便赶过德国。)至于日本方面,第一,不曾卷入1939—1940年德国对英法的作战;第二,也没参加1941年以后德国对苏联的进军,所以相比之下,没有这种对付联手敌人之苦。不过早在1939年,日本就曾在中国与西伯利亚交界处与苏联红军非正式地交过手,当时日方伤亡颇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交战的对象也只是英美两国,苏联并不在内。倒霉的是日本碰上的对手,偏偏就是资源不知比日本丰富多少倍,肯定会赢得这场战争的超级强国美国。

有一段时间,德国的运气似乎还不错。30年代战争脚步日益接近之际,英法两国没有和苏联交好,结果后者才与希特勒谈和。而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O.Roosevelt)也因为国内政治牵制之故,只能在书面上支持他比较倾向的一方。所以一开始,1939年爆发的战争只能算是欧战。事实上在德国入侵波兰,又于三周内和中立的苏联瓜分该国之后,所谓欧战,已变成纯粹由德国与英法对打的西欧战争了。1940年春天,德国不费吹灰之力又分别攻下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轻松得简直有些可笑。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四国均被德国占领,法国则被分成两半:一部分由德国直接占领治理,另一半则变成附庸“政府”,首都设在法国乡间的温泉疗养胜地维希(Vichy,维希政府的主要成员,多数来自法国各保守势力,这批人不愿意把法国再称作“共和国”,故指称为“政府”)。现在全欧只剩下英国与德国作战了,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和衷共济,誓与希特勒周旋到底,绝不妥协。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原本中立的法西斯意大利却走错一步棋,放弃了小民自守、两不相涉的立场,倒向德国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