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北魏政权后期的战争模式(第13/14页)

[31] 《魏书·广陵王羽传》,载元宏此时给元羽的诗体信:“吾因天历运,乘时树功,开荆拓沔,威振楚越。时暨三炎,息驾汝颍。势临荆徐,声遏江外,未容解甲,凯入三川。纂兵修律,俟秋方举……”(第550页)

[32] 《魏书·高祖纪下》,第184页。

[33] 据《通典》第一百七十一卷《州郡一》,马圈城在襄阳北三百里,见第4462页。

[34] 虽然边界地区醴阳发生过蛮族酋长的叛变,引起双方间规模不大的战事,但在战事结束之后,北魏的大臣向太后和元宏坦承:挑起战端的是北魏一方,南齐的反应合乎道理,所以北魏应当主动遣使恢复两国关系,冯太后和元宏也采纳了这个意见。见《魏书》卷五十五《游明根传》,第1214页。

[35] 《魏书·高祖纪下》:“诏寿阳、钟离、马头之师所获男女之口皆放还南”;“诏禁淮北之民不得侵掠,犯者以大辟论”(第176页)。淮北之民即北魏境内之民,此举是禁止北魏边民借机劫掠齐境。

[36] 《魏书·高祖纪下》,第186页。

[37] 《魏书·任城王澄传》,第466页。

[38] 《南齐书·魏虏传》,第994页。

[39] 《魏书》卷七十一《裴叔业传》,第1567页。

[40] 《魏书》卷七十三《奚康生传》,第1630页。

[41] 《魏书·傅永传》,第1552页。

[42] 《魏书·奚康生传》,第1630页。

[43] 按,因为宣武帝初年北魏上层政治斗争极为激烈,《魏书·世宗纪》对这数年内地方刺史调动的记载几乎阙如,只能根据诸人本传拼合。《魏书》卷二十一下《彭城王勰传》:“景明初,萧宝卷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内属,诏勰都督南征诸军事,余官如故,与尚书令王肃迎接寿春……又诏勰以本官领扬州刺史。”故元勰应当是北魏在寿春的首任扬州刺史,见第578页。

[44] 《魏书·世宗纪》,第192页。

[45] 《魏书·傅永传》,第1553页。

[46] 《魏书·王肃传》:“裴叔业以寿春内附,拜肃使持节、都督江西诸军事、车骑将军,与骠骑大将军、彭城王勰率步骑十万以赴之……肃还京师,世宗临东堂引见劳之……寻以肃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持节,余官如故。”(第1411页)按,元勰离任、王肃继任之间,元英曾短期代理扬州刺史,见《魏书·元英传》:“司徒、彭城王勰镇寿春……勰还,诏英行扬州。”(第496页)当时可能是王肃和元勰一同回朝复命,由元英代理淮南事务。

[47] 《魏书·世宗纪》:景明二年“秋七月……壬戌,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王肃薨”(第194页)。《魏书》卷五十九《萧宝夤传》:“景明二年至寿春之东城戍。戍主杜元伦推检知实萧氏子也,以礼延待,驰告扬州刺史、任城王澄,澄以车马侍卫迎之。”(第1313页)可见王肃死后,元澄立即继任。

[48] 《魏书·世宗纪》,第194页。

[49] 《魏书·任城王澄传》,第471页。

[50] 《魏书·任城王澄传》,第472页。

[51] 《魏书》只载这支梁军为姜庆真所部,未提及其来源。《梁书》则根本未载此事。但据《魏书·萧宝夤传》(第1314页),萧宝夤受命为东扬州刺史,驻防东城,而他渡过淮河时,东城已被梁军攻占,可见姜庆真所部是从东方赶来,以当时形势判断,很可能来自钟离城。

[52] 按,504年张惠绍被俘之事,在《梁书》中都无记载,但《魏书》的《元澄传》《岛夷萧衍传》等都有记载,且《元澄传》详细记载了魏朝同意放张惠绍还南的过程,应确有此事。505年梁军北伐时,张惠绍亦在军中。

[53] 《魏书·元英传》,第499页。

[54] 《南史》卷五十一《梁宗室上·萧宏传》,第1275、1276页。

[55] 《魏书·元英传》,第499页。

[56] 这一路梁军规模,《魏书》中有不同记载,《世宗纪》载“衍将萧昞率众五万寇淮阳”(第201页)。《奚康生传》则载“临川王萧宏,副将张惠绍勒甲十万规寇徐州,又假宋黑徐州刺史,领众二万,水陆俱进”(第1631页)。实际萧宏主力指向的是扬州(寿春),张惠绍和萧昞的出击方向相同,应是同一路。

[57] 《魏书·奚康生传》,第16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