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第8/11页)

素率水军东下,舟舻被江,旌甲曜日。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伟,陈人望之惧曰:“清河公即江神也。”[46]

作为江面上势均力敌的对手,陈军显然不会给杨素如此之高的评价。何况杨素舰队还没有当年王濬直取建康的战绩。杨素晚年地位极高,本传初稿很可能作于其晚年权势正盛之时,故而充斥着不切实际的夸张溢美之辞。

长江下游战事

陈后主对于长江下游的防务未给予足够重视。按照《南史》记载,[47]当隋开皇九年(陈祯明三年,589年)新年来临之际,陈后主将沿江重镇将帅都招入建康参见元旦朝会。其中有南徐州刺史萧摩诃,永嘉王陈彦(二人皆驻防京口),南豫州刺史樊猛(驻防姑孰),江州都督、南平王陈嶷(驻防江州湓城)。为了新年阅兵,陈后主还命诸州舰队都开到建康。这样,在隋开皇九年(589年)春节之际,自江州湓城以下,沿江诸要塞都没有了最高统帅和主力舰队,江防实力大为削弱。

杨广主力进至建康对岸的六合时,已是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此时的上游杨素舰队尚在三峡中与陈军激战,杨俊主力对汉口方向的攻势也不顺利;陈下游诸州的舰队正驶向建康,使得这里的水师实力大增,六合隋军未敢冒险渡江。

与此同时,前线隋军可能侦知了京口等地陈军统帅、水师赴建康的消息。[48]是否乘这个机会冒险渡江,成为下游隋军统帅杨广面临的选择。当时杨广比较年轻,实际负责指挥的是长史高颎,他对于渡江决战一度颇为踯躅,[49]但最终下决心:贺若弼、韩擒虎两路在元旦同日渡江。

开皇九年(589年)元旦(乙丑朔)前夜,大雾弥江,下游隋军乘机渡江。韩擒虎部凌晨登陆,趁陈军夜宴酣醉之际占领采石据点。贺若弼部则渡江进至京口城下。隋军没有长江制水权,只能采取偷渡的形式,所以过江部队数量有限:贺若弼所部马、步兵共八千人;而韩擒虎部则只有五百人。

正月初二(丙寅),陈后主获悉了隋军渡江的消息。初三日(丁卯),“召公卿入议军旅”;初四日(戊辰),“内外戒严”,建康等地才进入战备动员状态。[50]在建康的南豫州刺史樊猛受命率七十艘“青龙”舰游弋建康江面,防范对岸的杨广主力渡江。[51]皋文奏则受命增援南豫州,防止韩擒虎部占领姑孰。

韩擒虎、贺若弼两部隋军登陆之后,都经历了数日才攻克南豫、南徐两州治所。六日(庚午),贺若弼部攻拔京口,擒获陈南徐州刺史;七日(辛未),韩擒虎部对姑孰展开攻势,当日克城,擒获樊猛之子、代理南豫州刺史樊巡,并击败了前来增援的陈军皋文奏所部。至此,隋军在江南取得了两个稳固据点,并同时向建康进军,沿途陈军纷纷败逃。

十七日(辛巳),贺若弼军进至建康东北郊的钟山。[52]陈将领任忠曾经向后主建议:建康陈军应当全力守城,并以舰队巡游长江,截断渡江隋军与后方的联系;同时派水师万人袭击江北六合的隋军。这样,江北隋军会认为渡江隋军已经被全部歼灭,从而打消其主力渡江之决心;再以水师袭击京口等地,断绝渡江隋军后路,逼迫其撤退:

兵法:客贵速战,主贵持重。今国家足食足兵,宜固守台城,缘淮立栅,北军虽来,勿与交战;分兵断江路,无令彼信得通。给臣精兵一万,金翅三百艘,下江径掩六合,彼大军必谓其度江将士已被俘获,自然挫气。淮南土人与臣旧相知悉,今闻臣往,必皆景从。臣复扬声欲往徐州,断彼归路,则诸军不击自去。待春水既涨,上江周罗睺等众军必沿流赴援,此良策也。[53]

这套方案和三十多年前陈霸先对付渡江的北齐军队如出一辙,其核心是运用长江水师隔绝敌军后援,使渡江敌军进入饥困状态,然后予以歼灭。但陈后主未能接受。此时杨广也试图向江南增兵,准备一举攻克建康。当韩擒虎所部进至建康南郊的新林时,杨广派遣的步骑二万人也在这里登陆与韩擒虎汇合。

陈后主担心被隋军南北夹击,又突然下令决战。二十日(甲申),数万陈军开出建康,列阵攻击北来的贺若弼军。双方鏖战一整天。陈军各部互不统属,缺乏协调,损失数千人,将领萧摩诃也被俘获。但陈军鲁广达部据守建康北城作战,使得贺若弼部一直不能入城。同日,韩擒虎获悉建康展开大战,遂带五百名骑兵急进,下午时逼近建康。陈将任忠向其投降,防守秦淮河的陈军溃散,韩擒虎部未遇到抵抗,直入建康台城,俘获陈后主。傍晚时,正在抵御贺若弼的陈军获悉皇帝被俘,遂溃败投降。随着陈后主给上游诸将写信劝降,隋灭陈之战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