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第5/15页)

(一)亲自率兵从江陵急进西陵,在城外掘壕,阻绝杨肇援军入城,并围困城内的步阐军。

(二)留一部分兵力固守江陵对抗羊祜,同时命江南公安等地的吴军水路增援江陵。江陵吴军还掘开河堤放水,使羊祜军队粮船搁浅,不得不改用车运,运输效率大为降低。

(三)以水军督留虑的舰队扼守三峡,阻击晋巴东水军,使其无法增援西陵及江陵战场。

双方军队的战事自十一月开始,杨肇军被阻击于西陵城外,损失惨重,到十二月被迫撤退,又被陆抗军追击,伤亡惨重。羊祜所部进展艰难,也被迫从江陵撤兵。随着晋军撤退,西陵被吴军攻克,步阐等人都被处死,此战宣告结束。晋朝追究战败责任,荆州刺史杨肇被免为庶人,羊祜军号也从车骑将军降为平南将军。但就任不久的益州刺史王濬未受处分,这说明投入战场的巴东水军并不属其指挥序列(应是归荆州都督羊祜指挥)。朝廷对羊祜等人的弹劾原文为:

祜所统八万余人,贼众不过三万。祜顿兵江陵,使贼备得设。乃遣杨肇偏军入险,兵少粮悬,军人挫衄……[40]

细究晋军以八万优势兵力败于三万敌军的根源,在于没有掌握长江上的“制水权”:第一,羊祜五万主力不能及时攻克江陵,重要原因在于内河断流、粮运不继;第二,杨肇所部驰援西陵,也是从陆地进军,“兵少粮悬”而致失败;第三,巴东出发的晋军舰队被阻绝于三峡,无法为西陵、江陵战场提供兵、粮援助。反观东吴的胜利,则处处与控制长江有关:可以通过长江航道快速运兵、粮,阻击晋军于西陵城下;江南的东吴驻军也可以通过航运增援江北战场。所以,此次失败使羊祜开始重视组建长江舰队,而王濬的益州此时方开始成为大规模造船基地。

王濬在益州造舰的开始时间与波折

王濬本传未载其造舰工作始于何时,《资治通鉴》则系于泰始八年(272年)夏其刚刚就任益州刺史时,显然过于提前。其实王濬在益州造战舰历时较久,且分为不同阶段。下面逐一论述。

在咸宁五年(279年)秋,王濬上书晋武帝,陈说立即伐吴的必要性,其中提到“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41]。古人用虚岁计年,所以其开始造船的时间应是273年,正是羊祜的荆州军惨败于西陵的第二年。

但为何造船的任务偏偏落在王濬的益州?羊祜所在的荆州,有汉江(即沔水)汇入长江,在襄阳修造的舰队也可以驶入长江。但问题在于汉江流量小,难以容纳大型战舰。当年司马懿在荆州造船后,便因“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而导致计划流产(见前文)。所以最为便捷的还是在益州造船,开战时可开出三峡,顺流直下。此时羊祜的都督区范围并不包括益州,但他的官位远远高于王濬,且是王濬旧日府主,可以利用其私人影响力动员益州造船。王濬本人亦热衷于伐吴,两人在这个事业上取得了一致。

王濬虽然从273年就开始造船,但这只是他和羊祜两人的默契,尚未得到朝廷及晋武帝的首肯,所以其规模不会太大。而他开始大规模建造战舰的时间,在《华阳国志》中有明确记载,是在咸宁三年(277年)三月:

三月,(王濬)被诏罢屯田兵,大作舟船,为伐吴调。别驾何攀以为佃兵但五六百人,无所办,宜召诸休兵,借诸郡武吏,并万余人造作,岁终可成。濬从之。攀又建议:裁船入山,动数百里,艰难。蜀民冢墓多种松柏,宜什四市取,入山者少。濬令攀典舟船器仗。[42]

另据《三国志》,晋武帝为了不泄露伐吴计划,是秘密命令王濬造船,且只让其用现有的屯田兵造船,而没有发诏书动员其他兵力。但王濬为了尽快造船,还是接受何攀的意见,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动员。因为没有正式诏命支持,遭到了其下属的广汉郡太守张斅抵制:

(张斅)晋武帝世为广汉太守。王濬在益州,受中制募兵讨吴,无虎符,斅收濬从事列上,由此召斅还。帝责斅:“何不密启而便收从事?”斅曰:“蜀汉绝远,刘备尝用之。辄收,臣犹以为轻。”帝善之。[43]

《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泰始八年(272年),而据《华阳国志》,当是277年之事。这里提到武帝给王濬的命令是“中制”,即寄自朝廷的密信而非明抄诏令,也使得王濬征兵无虎符可用。张斅以郡太守公然抗命,几乎泄露造船之谋,却得到司马炎赞许,则是因为触动了其最敏感的神经—防范边帅叛乱。当然,王濬真正开始造船之后,零碎木屑蔽江而下,直入东吴境内,几乎已经无密可保,只因吴后主的昏庸怠政,才未能进一步加强江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