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古国时代的垂河流域(第3/5页)

西北曰克鼻梢(回回国,即回纥之种),初顺鞑,后叛去,阻水相抗。忒没真(成吉思汗)生前常曰:“非十年功夫不可了手,若待了手,则残金种类又繁盛矣。不如留茶合镇守,且把残金绝了,然后理会。”(注:王国维:《黑鞑事略笺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册37,叶二三、二四、二六。)

随着察合台出镇西域,他控制的地域也比以前扩大了许多。记载成吉思汗诸子封地范围的穆斯林史料很多,根据《瓦撒夫史》的记载可知,蒙古时代的穆斯林史家皆认为志费尼的记载最为重要。志费尼说:“察合台得到的土地,从畏兀儿之边(hudūd)伸展到撒麻耳干和不花剌,他的居地在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注:《世界征服者史》,可疾维尼波斯文校勘文本,卷1,第31页。)美国学者爱尔森指出,察合台兀鲁思的东界在志费尼的波斯文原文中为畏兀儿地区之边,但波义耳的英译本《世界征服者史》第42—43页的译文中,未将波斯文hudūd(按,意为“边境”)这个词译出来。(注:《13世纪的元朝和吐鲁番畏兀儿》,载Morris Rossabi编:《中国及其四邻,10—14世纪》(Thomas T.Allsen,“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Uighura Of Turfan in the 13th Century”,in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10th-14th Centuries),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3年。)志费尼在另一处还说:“察合台是个勇猛和强大的汗,严厉而凛烈。阿母河以北地区和突厥斯坦诸地被征服后,他和他诸子的军队的营地从别十八里之边(kinār)扩展到撒麻耳干,适于帝王居住的美丽富饶的诸地方。春夏之季,他驻跸于阿力麻里和虎牙思,这些地方在那些季节中好像伊剌木花园。他在该地区筑有聚集水禽的大水塘(他们称之为阔勒[köl])。他还兴修了一座叫做忽都鲁(Qutluγ)(注:忽都鲁,突厥语,意为“福”。)的城镇。秋冬之季,他在亦列水畔的[?Marauzik](注:关于这段史料中的Marauzik这个词,参见波义耳注(汉译本,第326页注3)。)度过,从头到尾的每一栖息地,他都储放了食品和饮料。”(注:《世界征服者史》,可疾维尼校勘本,卷1,第226页;汉译本,第321页。)爱尔森在上述论文中指出,波义耳在其英译中(第271—272页),也未译出波斯文kinār(意为“边界”)。汉译本同此(见第321页)。

与上述志费尼的叙述相对照的是札马剌·哈儿昔的记载。他说察合台的分地是阿儿浑地区,其中心城市为阿力麻里。(注:华涛译:《贾玛尔·喀尔施和他的〈苏拉赫词典补编〉》(下),第94页。)据《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可失哈里的解释,阿儿浑地区在11世纪指从塔剌思到白水城之间的地域。从札马剌·哈儿昔的记载可知,至14世纪,阿儿浑的地理范围明显向东扩张。

中亚的草原与当地的城郭农耕地区之间,数千年来的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形成一种物质文化交流关系。受封于当地草原的蒙古诸王,用以维持豪华生活的资料,除了畜产品得自自己的属民和部分其他物资自汉地运来以外,相当部分就近取之于邻近突厥斯坦草原的中亚城郭农耕之地,而这些地区却受治于远离当地数千里乃至上万里以外的中央政府。这些诸王出身高贵,随着坐镇西北天长日久,势力渐大,他们逐渐变成草原与邻近的城郭农耕之地之间传统物质文化联系的主要受益者。这样,中央政府对这些遥远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削弱,相反当地诸王的势力却愈益加强。

总之,西北诸王由于实力的增长,影响越出其原有兀鲁思,逐渐突破蒙古国旧制的限制,开始与朝廷争夺中亚的土地、人口,这应是元代西北诸藩反叛朝廷的原因之一。

(三)朮赤家族的势力

太宗死后,脱烈哥那皇后摄国,邀请诸王贵族出席忽里台大会,议立新汗。到会诸王议决,将皇位保持在窝阔台家族内。诸王和大臣们讨论的结果,决定立贵由为帝,是为元定宗。

这时,朝廷的权威在一些西北诸王心目中已开始动摇。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就是拔都拒赴议立贵由为帝的忽里台大会和贵由登基大典。拔都拒绝赴会之事见于《元史》卷121《速不台传》:“壬寅(1242)太宗崩。癸卯(1243),诸王大会,拔都欲不往。速不台曰:‘大王于族属为兄,安得不往?’甲辰(1244)遂会于也只里河。丙午(1246)定宗即位。”这里的也只里河当为亦的勒河(今伏尔加河)。所谓甲辰年也只里河之会,可能是指在拔都驻地的一次会议,或是与脱列哥那皇后使者的会晤。(注:参见陆峻岭、何高济:《从窝阔台到蒙哥的蒙古宫廷斗争》,《元史论丛》,第1辑,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