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第3/8页)

这时皇上正向往儒家学说,张汤处理大案件,想附会儒家经书上的说法,于是请博士弟子们研究《尚书》《春秋》,让他们担任廷尉史,遇到有疑问的法律条文,就用《尚书》《春秋》的义理来调平它。遇到可疑的事,向皇帝进呈,请皇上平断,张汤就一定预先给皇上分析好事情的原委,皇上认为对的,就接受并记录下来,作为判案的法规,以廷尉的名义加以公布,颂扬皇上的圣明。上报的事情如果受到皇上的谴责,张汤就随机应变,认错谢罪,顺着皇上的心意,一定列举出正、左右监和贤能的属官,说:“他们本来向我建议过,就像皇上谴责我的一样,我没有采纳,愚蠢到这种地步。”因此他的罪常被皇上释免。他有时向皇上呈奏章,皇上认为很对的,他就说:“我不知道这个奏议,是正、左右监和属官们所写的。”他想推荐官吏,称扬别人的好处,掩饰别人的过错,做到了这种地步。他所审理的案子如果是皇上想严办的,就让执法严酷的监史处理;如果是皇上想要释放的,他就交给执法轻而平和的监史处理。他所处理的如果是豪强,就一定舞弄法令条文,巧妙地进行攻击;如果是平民百姓和羸弱的人,就常常用口向皇上陈述,即使按法律条文要判刑,但请皇上明察裁定。于是,皇上往往释免了张汤所说的人。张汤当了大官,因为他自身修养很好,与宾客交往,同他们饮酒吃饭。对于老朋友子弟当官的和贫穷的兄弟们,照顾得特别宽厚。他去拜问三公,不避寒暴。所以张汤虽然执法严酷,内心嫉妒,办事不完全公平,但得到了这样的好名声。而那些执法酷烈的官吏都被他用作属下,又都依从于儒学之士。丞相公孙弘屡次称赞张汤的美德。等到他处理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的案件,都能穷追到底。严助和伍被,皇上想要释放他们。张汤争辩说:“伍被本来是策划谋反的人,而严助是皇上亲宠的、出入宫廷禁门的护卫之臣,竟然暗中勾结诸侯到这种地步,如果不诛杀,以后就不好管理了。”于是皇上同意了张汤对他的判决。他处理案件打击大臣而自己邀功的事,大多如此。于是,张汤更加受尊崇和信任,升任御史大夫。

适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来投降,汉朝发动大军攻打匈奴,崤山以东发生水灾和旱灾,贫苦百姓流离失所,都依靠政府供给,官府因而仓库空虚。于是张汤顺从皇上的旨意,请求铸造银钱和五铢钱,垄断天下的盐铁经营权,打击富商大贾,发布告缗令,铲除豪强兼并之家的势力,玩弄法律条文,巧妙地解释诬陷别人,来辅助法律的推行。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用,一直谈到傍晚,天子也忘了吃饭。丞相空占职位,天下事情都由张汤来决定。百姓不安心生活,骚动不安,政府兴办的事情,未得到利益,而奸官污吏一起侵夺盗窃,于是就彻底地以法惩办。从公卿以下,一直到平民,都指责张汤。张汤曾经生病,天子亲自去看望他,他的高贵到这样地步。

匈奴来请求和亲,大臣们在皇上面前讨论。博士狄山说:“和亲有利。”皇上问他有利的道理,狄山说:“兵器是凶器,不要轻易屡次动用。高帝要攻打匈奴,被围困在平城,于是就缔结和亲。孝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安定和乐。到孝文帝想要对付匈奴,北方边境骚扰不宁,人民苦于战争了。孝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反叛,景帝在两宫之间往来商讨,几个月忧心忡忡。吴、楚已被打败,景帝到死都不再谈论战争,天下富裕充实。如今从陛下派兵攻打匈奴以来,国内因此空虚,边境百姓十分窘困贫苦。由此看来,不如和亲。”皇上问张汤,张汤说:“这是愚蠢的儒生,无知。”狄生说:“我确实是愚忠,像御史大夫张汤却是伪忠。像张汤处理淮南王、江都王的案件,用严酷的法律来放肆地诋毁诸侯王,离间疏远皇上的至亲,因而使各封国国王自感不安。我本来就知道张汤是伪忠。”于是皇上变了脸色说:“我派你驻守一个郡,能够不让胡虏进来掠夺吗?”狄山说:“不能。”皇上说:“驻守一个县呢?”回答说:“不能。”皇上又说:“驻守一个要塞城堡呢?”狄山自己估计辩词穷尽将要交给司法官治罪,就说:“能够。”于是皇上派狄山登上边塞的一个城堡。过了一个多月,匈奴人砍下狄山的头而离去。从这以后,大臣们震惊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