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第2/8页)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的明珠、卞和的宝玉,垂挂着明月珠,佩带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马,树着翠凤旗,立着灵鼍鼓。这几件宝物,秦国一件也不出产,而陛下却喜欢它们,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生产的才可以,那么夜光珠璧就不能用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器物就不能拿来欣赏玩乐,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能住在后宫,等骏马也不该养在马棚里,江南出产的黄金白锡就不该使用,西蜀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用了。如果用来装饰后宫、充作姬妾、使人赏心悦耳的都一定要出产在秦国才行,那么,宛珠装饰的簪子、嵌着玑珠的耳坠、绸绢制成的衣服、锦绣制成的饰物,就不会进献到面前,随时俗而美化、娇艳漂亮的赵国女子也就不会侍立在两侧了。再说敲击着瓦瓮坛,叩打着土酒樽,弹着竹筝,拍着大腿,呜呜地歌唱,来快活耳目的,才是地道的秦国音乐;而《郑声》《卫声》《桑间》《韶乐》《虞乐》《武舞》《象舞》等古乐曲,却是外国的音乐。现在舍弃了敲击瓦瓮坛叩打土酒樽而亲近《郑声》《卫声》,撤消弹竹筝而采用《韶乐》《虞乐》,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使眼前称心,适合观赏罢了!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非,不论曲直,不是秦国人就让他离开,是客卿的就驱逐他。这样做就是所看重的在于女色、音乐、珍珠、宝玉,而所轻视的在于人民。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啊!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排斥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拒绝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帝王不抛弃民众,所以能显扬他的盛德。因此土地不论四方,人民不分内外,一年四季充实美满,鬼神就会降临幸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现在大王却要抛弃人民,去资助敌国,排斥宾客而让他们去服事诸侯,使得天下人才退缩而不敢面向西方,止步不再踏入秦国,这就是叫做“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值得珍贵的很多;士人不是在秦国生长的,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众多。如今却要驱逐宾客去资助敌国,损害人民去加强仇敌,使得国内空虚而外部又与诸侯结怨,这样要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秦王于是废除驱逐客卿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提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终于吞并天下,推尊秦王政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又拆毁各郡县的城墙,销熔各地兵器,表示不再使用了。使秦朝的土地一尺也不分封,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使以后没有战争的祸患。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摆设酒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在宴会上颂扬始皇的武威盛德。齐国人淳于越进谏说:“我听说殷代、周代的王位继承了一千多年,他们都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为自己的辅翼力量。现在陛下虽拥有天下,而宗族子弟却只是平民。一旦出了像篡乱齐国的田常、瓜分晋国的六卿这类祸患,将靠什么来拯救危亡呢?办事不借鉴古代的经验,而能维持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居然还当面阿谀奉承,使陛下又有过失,他们并不是忠臣。”秦始皇把这个奏议交给了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他的说法很荒谬,废弃他的言辞而不用,就上书说:
古时候天下分散混乱,没有谁能统一,因此诸侯同时兴起,人们说话都是借古讽今,矫饰虚言来混乱事实。人们都以为自己一派学说最好,并用来否定朝廷建立的法令制度。现在陛下已经统一天下,分辨了是非黑白,而天下共同拥立皇帝一人之尊;可是各家学说却在一起非议朝廷的法令制度,听说朝廷的法令一颁布,就各自根据自己的一套学说来议论它。在官府里就口是心非,在官府外就道听途说。以非议君主来扬名,以异常志趣为高明,率领群众来诽谤朝廷。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那么君主的威势就会从上下降,而私人的党羽就会在下面形成。禁止这种情况才利于朝廷。我请求:凡是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清除、销毁。从命令下达起满三十天还没销毁的,受黥刑,并充当筑城劳役的城旦。不用销毁的是医药、占卜和种植这样的书籍。如果有想学习法令的人,用官吏为师,不得私相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