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第4/13页)

过了两年,晋定公的十四年,范氏、中行氏作乱。下一年的春天,简子对邯郸大夫赵午说:“还给我卫国贡来的五百户士民,我将把他们安置在晋阳。”赵午答应了。回去后赵午的父兄不同意,背弃了诺言。赵鞅逮捕赵午,把他囚禁在晋阳,就告诉邯郸人说:“我私自决定杀了赵午,各位想立谁继位?”于是杀了赵午。赵午的儿子赵稷和家臣涉宾借助邯郸的力量叛乱。晋定公派籍秦率军围攻邯郸。荀寅、范吉射和赵午是亲戚,不帮助籍秦反而暗中谋划叛乱,董安于知道这件事。十月,范吉射、中行寅讨伐赵鞅,赵鞅逃奔晋阳,晋国人包围了晋阳。范吉射、荀寅的仇人魏襄等谋划驱逐荀寅,用梁婴父代替他,驱逐范吉射,用范皋绎代替他。荀栎对晋定公说:“国君命令大臣们,最先叛乱的人处死。如今范吉射、荀寅、赵鞅三位大臣最先叛乱,而仅驱逐赵鞅,用刑罚不公平,希望把他们都驱逐。”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哆奉定公的命令率军讨伐范氏、中行氏,没有取胜。范氏、中行氏反过来讨伐定公,定公还击他们,范氏、中行氏败走。丁未日,两个人逃到朝歌。韩氏、魏氏替赵鞅向定公求情。十二月辛未日,赵鞅进入绛城,在定公宫中签订盟约。

第二年,知伯文子对赵鞅说:“范氏、中行氏虽然确实犯上作乱,但这是董安于挑起的,说明董安于参与了谋划。晋国有法,最先叛乱的人处死。范氏、中行氏两人已经治罪,惟独董安于还在。”赵鞅为这件事忧虑。董安于说:“我死了,赵氏可以安定,晋国可以安宁,我死得太晚了。”于是自杀。赵鞅把这件事告诉知伯,然后赵氏才得到安宁。

孔子听说赵简子没有向晋君请示,擅自捕杀了邯郸大夫赵午,退保晋阳,所以在《春秋》中写道:“赵鞅凭借晋阳叛乱。”

赵简子有个臣子叫周舍,喜欢直言劝谏。周舍死后,简子每当上朝听政时,常常不愉快,大夫们请罪,简子说:“大夫们没有罪。我听说一千张羊皮不如一块狐腋皮。诸位大夫上朝来,我只听到唯唯诺诺的恭维声,听不到周舍的鄂鄂争辩声,为这事忧虑。”赵简子从此能够使赵邑的人归顺,安抚晋国的人。

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攻在朝歌的范氏、中行氏,中行文子逃奔到邯郸。第二年,卫灵公去世。赵简子和阳虎护送卫太子蒯聩回卫国,卫国人不接纳,蒯聩就居住在戚邑。

晋定公二十一年,赵简子攻占邯郸,中行文子逃奔柏人。赵简子又围攻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于是逃奔齐国。赵氏终于占有邯郸、柏人。范氏、中行氏的其他城邑归入晋国公室。赵简子名义上是晋国的卿,实际上独揽晋国的政权,他的封地和诸侯的封地相等。

晋定公三十年,定公和吴王夫差在黄池争当盟主,赵简子随从晋定公,终于让吴国当了盟主。定公三十七年去世,赵简子废除三年的丧期,只守丧一年而已。这一年,越王勾践灭了吴国。

晋出公十一年,知伯讨伐郑国。赵简子生病,派太子毋恤率军围攻郑国。知伯喝醉了,用酒灌毋恤,并击打他。毋恤的群臣要求杀了知伯。毋恤说:“主君所以立我为继承人,因为我能忍辱负重。”但他也怨恨知伯。知伯回国,就把这件事告诉简子,要求他废黜毋恤,简子不听。毋恤从此更怨恨知伯。

晋出公十七年,赵简子去世,太子毋恤继位,这就是襄子。

赵襄子元年,越国围攻吴国。襄子降低了守丧期间的饮食标准,并派楚隆去慰问吴王。

襄子的姐姐原是代王的夫人。简子已经安葬,襄子还没有除去丧服,就北登夏屋山,邀请代王。叫厨师用铜癊盛食物给代王和他的随从,斟酒时,暗中让宰人用铜癊击杀代王和他的随从,于是发兵平定代地。他姐姐听到这件事,哭泣着呼唤苍天,磨尖簪子自杀了。代国人怜悯她,把她死的地方取名叫磨笄山。襄子就把代地封给伯鲁的儿子周为代成君。伯鲁,是襄子的哥哥,原来的太子。太子死得早,所以封他的儿子。

襄子即位四年,知伯和赵、韩、魏三家把范氏、中行氏原来的封地全部瓜分了。晋出公发怒,告诉齐国、鲁国,想依靠齐、鲁讨伐四卿。四卿恐惧,就联合攻打出公。出公逃奔齐国,死在路上。知伯就拥立昭公的曾孙骄,这就是晋懿公。知伯更加骄横,向韩、魏要求割地,韩、魏都给了他。向赵要求割地,赵不给,因为襄子围攻郑国时曾受过知伯的侮辱。知伯发怒,就率领韩、魏攻打赵。赵襄子害怕,于是逃往晋阳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