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第14/16页)
秦国统一海内,兼并了诸侯,面南而称帝,以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欣服地慕风而向,像这种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可说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朝王室卑弱衰微,五霸死了以后,天子的法令不能在整个天下执行,因此诸侯们各自以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凌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争无止无休,士民们被摧残得很疲惫。如今秦君南面称帝而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希望依靠他能够保全性命安居太平,没有人不虚心诚服而恭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守持住天子的神威,稳定住既有的功业,安定危亡的根本就在这里了。
秦王怀抱着贪婪卑劣的心意,执行他自我奋发的才智,不信任功臣,不亲爱士民,废弃施仁政的王道,树立起私人的权威,禁止读书习文而主张实行酷烈的刑法,凡事崇尚诡诈暴力而轻视仁爱德义,以施行暴力作为治理天下的基础。兼并天下的时候需要崇尚诡诈的谋略和强大的武力,安定天下的时候就需要顺应时势而权衡变化,这就是说夺取天下和守卫江山的方法是不同的。秦国已结束摆脱了战国时期的纷争而统治了全天下,但他的建国方略不加变更,他的政治措施没有改革,这就是他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在方法上没有什么不同的原因。只有皇帝独自一人绝无辅佐而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就很快来到了。假使秦王考虑前代的史事,兼取殷周二朝治国的经验,来制定治国的政策,后代尽管会出现骄淫的君王,也不会有倾覆灭亡的危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制度,他们拥有显赫美好的名号,他们开创的功业也就能够长久。
如今秦二世继位,天下的人没有不伸长脖子观看他的新政的。要知道寒冷的人能够穿上一件狭小粗衣就会感到很满意,而饥饿的人能吃上一顿糟糠食物就会觉得很香甜了,天下的人嗷嗷地叫苦,正是新继位君主建立功业的好条件。这就是说对劳苦的人民是很容易给予仁爱的。那时候假如二世皇帝具有一般君主的德行,并且任用忠实贤能的人,君臣团结一心而为海内的祸患忧劳,早在身着孝服的时候就立即纠正先帝的过失,分割土地和人民封给功臣的后代,建立各个王国、扶立王国的君主来礼遇天下,使监狱空虚而免除暴刑杀戮,废除没收犯罪人的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使这些人各自返回他们的乡里,打开仓库,散发钱财,用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和差役,借以救助百姓的危急,简省法律减少刑罚来使他们事后有悔改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够自己重新做人,改变立身的准则修正品行,各自谨慎地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期望,而以权威和恩德对待天下的人,天下人就会全都归附了。这样四海之内的人们,都非常快乐地各自安居其处,惟恐发生变乱,尽管会出现狡猾的臣民,但没有背离君上的民意,那些图谋不轨的人就不能伪饰他们的诡诈,而暴乱的奸邪就会被消除了。二世皇帝不施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时更加暴虐无道,毁坏宗庙和残害民众,重新开始建筑阿房宫,施行繁重的刑法及严酷的诛杀,以吏治民苛刻狠毒,赏罚不恰当,赋税搜括没有限度,天下事务繁多。官吏们不能有效治理,百姓们穷困而君主不加收容抚恤。从此以后才使奸伪群起,而上下相互欺骗,蒙受罪责的人众多,服刑受戮的人在道路上前后相望,而天下的人都被这状况所苦。从君卿以下直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怀着自危的心理,亲身处在穷苦的现实中,全都不安于他们所处的地位,所以才容易造成动荡。因此陈涉不需具有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贤才,不必凭借着公侯般尊贵的地位,只在大泽乡奋臂一呼而能使天下人响应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处在危难的处境中。所以先王们洞察事物由开始到结束的变化,知道生存和灭亡的关键,因此治理人民的方法,就在致力于使人民获得安定罢了。天下虽然有反逆的臣子,一定不会有人响应来助他作乱了。所以说“处在安定中的民众可以同他们一道施行仁义,而处在危乱中的民众容易同他们一起为非作歹”,就是说的这种情况。高贵成为天子,富足保有天下,自身不免于被杀戮的原因,是因为扶正倾危局势的政策措施错误。这就是二世皇帝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