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本纪第四(第7/12页)
厉王行为暴虐过分傲慢,国内的百姓到处议论厉王。卿士召公(即穆公虎)进谏说:“百姓承受不了您的暴虐政令啦。”厉王恼怒,找来卫国的一名巫士,让他去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只要发现了来报告,就都杀掉他们。这样议论的人是少了,但四方诸侯也就不来朝拜了。
三十四年,厉王更加严苛了,国内的百姓没有谁敢发表意见,道路上相见也只用目光示意。厉王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禁止议论了,人们于是不敢说三道四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言路。防范百姓的言论,超过了防范水患。水流被堵塞如果崩溃,伤害的人一定会更多,百姓也是像这样。所以治理水害的人采取的措施是决通让它疏导,治理百姓的人应采取的办法是宣泄使言路畅通。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直到一般官员都献上诗篇讽刺政治,盲人乐官献上乐曲,史官献上史书,乐师进献箴戒的言词,没有眸子的盲人朗诵三公九卿和一般官员献上的诗篇,有眸子而失明的人诵读箴戒劝导的语言,百官进谏,低贱的民众向上间接传达他们的意见,近侍的臣子尽规劝的职责,内外亲属大臣补救王的过失监察王的行动是非,太师太史施加教诲,朝中的耆(六十岁)艾(五十岁)老臣帮助修治,这以后再由王自己斟酌决定,所以各项政事都能顺利施行而不悖乱。百姓能有口说话,就好比大地有山河,财利货用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好比大地有高原、低湿地、平原、灌溉地,衣材食物从这里生长出来。口能够畅通发表意见,趋善去败的主张从这里兴起来。施行善政并防备败坏,就是产生财利货用衣材食物的重要途径。百姓在心中思虑又从口中宣吐出来,是考虑成熟了以后才流露出来的。假若堵住他们的嘴,拥护您的人还能有几个?”
厉王不听进谏。于是国内谁也不敢发表评论,经过三年,就相互结合发动叛乱,袭击厉王。厉王出亡逃奔到彘地。
厉王的太子名叫静的匿藏在召公的家中,国中的百姓听说了,就围住他。召公说:“过去我曾经多次劝谏国王,国王不依从,以至于有了这次患难。现在杀了国王的太子,国王将会认为我把他当作仇敌而发泄怨恨愤怒吧?一个事奉君主的人,即使是处在危险之中也不仇视怨恨,受到责备也不发怒,更何况是事奉天子呢!”于是用他自己的儿子来顶替国王的太子,太子终于脱掉了包围。
召公、周公两位辅相负责处理政事,这个期间的名号叫做“共和”。共和的十四年,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在召公的家中成长起来,二位辅相于是共同决定扶立他做国王,这就是宣王。宣王登临王位,二相辅佐他,修治政事,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优秀传统风尚,四方诸侯重新宗奉周家王室。十二年,鲁国武公前来朝拜。
宣王不采取重视农事的态度不到千亩地方去耕种籍田,虢国的文公进谏说:“不可以不去耕种籍田。”宣王不听。三十九年,在千亩地方交战,宣王的军队被姜氏的一支戎族打败而整体溃散了。
宣王既然亡失了被姜戎打败的处在江、汉之间的军队,于是在太原地区计点民众数字准备征兵。大臣仲山甫进谏说:“民众是不可以计点而征兵的。”宣王不听劝谏,结果还是计点了民众数字以便征兵。
四十六年,宣王逝世,儿子幽王宫涅即位。
幽王二年,西周都城附近的渭水、泾水、洛水三条河流的区域内都发生了地震。大夫伯阳甫说:“周家将要灭亡了。天地的自然之气,不会失掉它的运行秩序;假若失掉了它的运行秩序,那是有人扰乱了它。阳气伏在下面不能排出,受到阴气的逼迫不能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地震发生。现在三条河流区域内确实发生了地震,这是因为阳气失掉了它在上的位置而被阴气所镇伏。阳气失掉了它的位置而处在阴气的下面,河流的源泉一定会被堵塞;河流的源泉堵塞关系到立国的气运,国家必定灭亡。水土气息通畅湿润可以生长作物来供民众应用。土气不能通畅湿润,民众就会缺乏财货物用,不灭亡还等待什么?从前伊水、洛水枯竭夏代就灭亡,黄河枯竭商代就灭亡。现在周家的德运就像夏、商二代的末年了,他国家河流的上源又被堵塞,堵塞水流一定会枯竭。一个国家的气运必定依靠山川,山陵崩塌河流枯竭,这就是亡国的征兆。河流枯竭一定会引起山陵崩塌。假若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这是数起于一终于十至十又另起头绪决定的。上天要抛弃哪个国家,它的灭亡就不会超过一纪(十年)。”正是这一年,渭水、泾水、洛水三条河流枯竭,岐山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