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9/26页)

注251 五牌楼在正阳门桥南,过去老北京将前门大街也称为五牌楼大街。1955年被拆除。北池子位于东城区,紫禁城东侧。

注252 引自陈志农:《北京民俗剪纸艺术》,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127页。

注253 南下工作团,全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于1949年2月25日开始在北平招生。见《当代北京大事记》,6页。

注254 《李德伦传》也提到此事,说李德伦他们进城之后不几天,李滨就找到北池子,非要参加工作,李德伦劝她说:“着什么急呀,先把书念完。”但她未听,自己跑到四野南下工作团报名参加了短期军事、政治训练学习。后因患肺结核,李德伦找到南下工作团驻地朝阳大学,与团部取得联系,才把她劝住留在了北京。

注255 《赤叶河》是阮章竞作词、梁寒光作曲的歌剧,图解式地把土改的全过程介绍给观众。

注256 李伯钊(1911—1985),戏剧家,笔名戈丽,女。1949年后任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书记,筹建北京市人民艺术剧院,并任第一任院长。

注257 “鼠昧”是老北京话,形容人的猥琐、瘪三之态。

注258 高士其(1905—1988),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注259 1950年以后的历史,李滨不愿多说,我也没有再问。关于她的这段经历,程迺欣在《采访女人》一书的第三章“迟到的追光”中有详细的记述。包括因为给领导提意见被划为“中右”与调到哈尔滨话剧院的经过,对“文革”时期的回忆、两次恋爱、婚姻和离婚的过程,等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60—86页)。《李德伦传》也谈到李滨:“李滨后来的遭遇并不好,解放初从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毕业后就分配在‘人艺’,由于‘人艺’当时旦角很多,捞不到戏演,就到了哈尔滨话剧院,搞舞台设计的丈夫周人杰和两个孩子也一起过来了,没想到家庭被人破坏,最终还是破裂了。但李滨虽然家庭生活不幸福,却是个有才干和魄力的人,她给安子文和罗瑞卿写了信,调回了北京。九十年代演出了不少有名的电影,像《砚床》《甲方乙方》《我的父亲母亲》《西洋镜》等。”因均为公开出版物,所以引录于此。又,《采访女人》一书,是李滨赠予我的,可知她对此书持认可态度。

注260 “不得烟儿抽”是老北京话,意为不受待见,不受喜爱。

注261 张璧,河北霸州人。出身保定军校。早年追随孙中山。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出任北京警察总监,为“清室善后委员会”民国方面代表之一。日军侵华后投靠日军。1931年1月8日到28日,他组织便衣队,配合驻天津日租界的日军,共同向驻天津的中国军警发动武装挑衅,并提出撤退中国军队、绝对取缔抗日活动等无理要求,迫使国民党于当年1月29日下令撤退天津驻军。此事即为轰动一时的“天津事件”。张璧在抗战胜利后死于国民党政府的监狱中。

注262 平杰三(1906—2001)不是汉奸。据《中国人名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56页),平杰三为河南内黄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中央统战部常委、副部长,政协秘书长,中顾委委员。感谢印嘉佑先生指出口述中这一讹误。

注263 这里说的北绒线胡同,应是西绒线胡同。北京有数条绒线胡同,除此之外还有东绒线胡同、小绒线胡同等。东西两个绒线胡同原为一条,民国时期开了北新华街后分成东西两条。

注264 这里说的几个,都是文化名人。其中陈波儿为电影女演员,曾与袁牧之共同主演过《桃李劫》;吕骥是作曲家、音乐家,后来被誉为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

注265 贤孝里胡同位于西城区西单。

注266 张瑞芳,电影女演员。这里说的艺专指的是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张瑞芳1935年曾入此校学习。

注267 鲍家街位于西城,今中央音乐学院就在该胡同的43号。这里说的绒线胡同,按地理位置看,很可能是东绒线胡同。

注268 《金表》,即《表》,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勒·班台莱耶夫的代表作之一。有鲁迅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