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闻道浮生戏一场(第8/9页)
定:我还真看懂了一点儿,胳膊一晃就显得轻浮。
刘:这套东西怎么来的呢?是大老板在南方请了一个朱先生,唱昆曲的那个老先生,那老先生传给钱金福,传给陈德霖,钱金福再传给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他们。这是这么传下来的。我这属于也是这个昆曲名家这么传下来的。朱洪福,朱洪福老师。这是原来老昆曲的底子,真正老昆曲的东西落在京剧里,落在“杨梅余”身上,没有一只手老在那儿动弹的,脑袋乱动,没有。
4.几个关于京剧的常识问题
定:刘老我有个问题要问问,京剧原来不是在安徽的吗,它什么时候变成京腔的?
刘:我跟您说呀,它这个有两派。一派说的是安徽话,安徽话实际上是安庆的话,安庆话跟扬州话是一样的。梅兰芳有时候阴平念得低,阳平念得高,这是安徽话,就是江北话。还有一派就是谭鑫培呀,这派的,说的是湖北话,湖北的四声。大老板呢,说的还是安徽话。但是大老板加上京腔,就是他的阴平也高了,那边的阴平低呀,你要说安庆、扬州话是阴阳上去(扬州语调),湖北话是阴阳上去(湖北语调),所以程砚秋、余叔岩他们都是这么念阴阳四声的。梅兰芳和程砚秋你能听出来吗?他们的四声念的就不一样。
定:我问的都是最常识的问题。
刘:是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最重要的问题。四声字调,最重要的。梅兰芳和程砚秋的腔调为什么不一样,(对王)这个您比我内行。梅兰芳念的有点扬州、安庆的字调,程砚秋念的和余叔岩一样是湖北的字调,扬州话和天津话音调一样。(唱“大王爷平日里本是刚强成性……”梅派与程派),四声不一样,唱腔就不一样。关键是四声,不是尖团。
北京腔是怎么回事,到了北京了,你得迁就点儿嘛,就成了京味的湖北话了。咱们念的是武汉话,就是标准的官话,你要按北边一点的呢,卷舌的,那没法弄。尖团上?那都是按昆腔来说,昆腔不是二十一韵么,到咱们这儿十三韵,有些闭口音都不用了,要在昆腔还要用。这里边有人为的。
王:听您的学问之后,有些问题就好解释了,你比如说“同光十三绝”里,我一直就挺奇怪,前三鼎甲,当然程长庚、余三胜都有,没有张二奎。
刘:它没这底稿儿。他们都说张二奎是个大胖子吧,不是,张二奎清秀极了,他的孙子非常清秀,嗓子也好。另外还一个奎派,张胜奎注152,那是专唱做派老生,他底下的徒弟就是刘景然,刘景然底下的徒弟,就是教富连成的这些,所以马连良、周信芳注153,都是张胜奎的奎派,马连良又兼学谭派。
王:我看资料里说,张胜奎为什么叫张胜奎,原来不叫,他就是要胜过张二奎。
刘:张二奎算票友。
王:说是北京第一名票。
刘:所以马连良应该算是奎派的老生,兼学谭派,兼学孙派,他是孙菊仙的徒弟啊。他的基本风格跟雷喜福注154,跟周信芳是一派的。
王:张胜奎是学张二奎的?
刘:也不是,他比谭鑫培辈儿还得大呢,他与张二奎接近,他是那一辈儿的。
定:今天怎么老说张二奎?
刘:这很重要这个。两个奎派,老闹不清。许荫棠注155不是奎派,他是贾家那派的,贾丽川注156那派的。实际上,许荫棠唱的跟谭派是一样的。
王:有文字说张二奎的传人里有张胜奎呀。
刘:也就是那么说了。不是,张胜奎的辈儿大,跟张二奎他们差不多的。他徒弟李景然跟谭鑫培他们一辈儿的。张二奎真正的徒弟就是杨小楼和俞菊笙注157啊。
王:杨小楼、俞菊笙,文武双璧。
刘:杨小楼唱的是真正张二奎那派的。
王:要说张二奎不白活,这俩学生多棒啊。
刘:这边传杨小楼,那边传俞振庭。人家说张二奎是票友,什么也不会,他怎么俩徒弟那么棒啊。他那孙子,张洪才,武把式好极了,他们说得不对。他是太厉害了,就这俩徒弟,上哪儿找去?张胜奎是做派,那没的说,那不得了。俞菊笙唱武旦的,杨小楼唱老生的,那时候没有武生,唱了之后,俞菊笙不唱武旦了,把小生的戏、老生的戏,还有花脸的戏,凑到一块儿成了武生的戏,武生行就是俞菊笙创出来的,原来没有这行。所以俞菊笙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