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4/25页)

注31 张寿崇(1921—2002),1955年到东城区人民委员会民政科正式参加工作。1959年东单区和东四区合并为东城区,张寿崇被任命为东城区政协的副秘书长。1981年后任政协副主席,此后在此职位上连任九届委员、四届副秘书长,四届副主席。并担任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直至1998年退休。此外并担任过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北京市民委副主任,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等职。印先生此处所述相当准确。关于他的身世,可参见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张寿蓉、张寿崇姐弟的口述。

注32 谭鑫培(1847—1917),京剧谭派创始人,京剧表演艺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自组“同春班”,十六年(1890年)入升平署“内廷供奉”。十八年(1892年)重组“三庆班”。三十一年(1905年)拍摄中国第一部京剧无声影片《定军山》片断。民国六年(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在北京金鱼胡同那家花园设宴欢迎广西督军陆荣廷。警察总监李达三奉命邀请谭鑫培演堂会戏,谭患病在身,推托未遂,只得抱病演出《洪羊洞》,又因心情不爽,演唱更加凄婉苍凉。演毕回家后,病情加重,于当年5月10日溘然去世,时年70岁。

注33 关于那家花园后来的情况,可见张寿崇之女张瑗的回忆:“1950年4月,空军司令部要购买此宅院产权。经过协商,准备签订契约。4月24日,家中的长辈和父亲到房管交易所正式签立契约,空军司令部以三千五百匹白布(按当日布价,约合26万元人民币)收购。从这一刻起,那家花园换了新主人。”“1952年,中央政务院在园子的西大院部分,建设和平宾馆。东大院在1977年前后被拆除,建成北京市电子计算机中心大楼。剩下的一部分平房院落,被改造成了21个大小不一的院落。”见张瑗:《我的父亲张寿崇》(未公开出版),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2011年版,21—23页。

注34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由中国著名和平人士宋庆龄、郭沫若、彭真、刘宁一等十一人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并根据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国际和平保卫者的热诚建议,于1952年3月联名邀请亚洲和太平洋区域的和平人士共同发起了这次会议。1952年10月2日—1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7个国家的367位代表,还有列席代表和特邀来宾。会期11天,共有112位代表和来宾发言。为了庆祝这次盛会召开,中国邮电部在会议开幕当天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

注35 贤良寺位于北京东城区校尉胡同,在明朝时是著名的“十王府”, 清雍正年间是怡亲王允祥(康熙十三子)的王府,允祥死后,遵其遗愿舍宅为寺,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允祥死后谥曰贤,并世袭罔替,寺名由雍正皇帝钦赐,依其谥号取名“贤良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贤良寺内设藏经馆,广集经本,校勘编纂《大藏经》。乾隆二十年(1755年),贤良寺迁建于冰渣胡同(一称冰盏胡同)路北,正门开在冰渣胡同北边。移建后的贤良寺面积减少,但仍规模不小,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寮房等。正殿前有两座碑亭,正殿面阔五间,为绿琉璃瓦歇山顶,悬木额“贤良寺”。其余建筑均为大式硬山灰筒瓦顶,还有乾隆皇帝御书心经塔碑。因贤良寺距皇宫很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如康有为、沈子培、王病山等维新派人物进京时都居住于此,左宗棠进京也多次在此居住。又按,据印嘉佑先生阅稿之后补充:刚解放未建八宝山公墓之前,很多追悼会都在贤良寺或嘉兴寺召开(嘉兴寺即今厂桥的妇女干校),“文化大革命”之后才称为“遗体告别”。

注36 四联是理发店的名称。1956年7月,由上海迁京的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4户理发店联合在东城区金鱼胡同开业,店名为“四联理发店”。

注37 天义顺,全名天义顺京酱园,原名叫天义成,是创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老字号。1930年前后,因经营不善,该店转给了东来顺的财东丁子青,于是将“成”字改为“顺”,遂为京城著名的清真京酱园。天义顺经过丁子青翻修后,门面大为改观,兼经营得法,宣传有方,在同行中颇有影响。这就是八面槽金鱼胡同西口路北的“五味香”酱园,老北京人叫它天义顺。该店以保持特味见长,严格选材,操作精细,品种繁多,经常产的酱菜就有30多种。物美价廉,适合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