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与追求(第5/7页)
又,《海外南经》也有昆仑虚底名,毕沅说:“此东海方丈山也。《尔雅》云:三成为昆仑丘,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东南方,当即方丈山也。《水经注》云: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是昆仑不止一处,凡高到三成底都可以用这名称。
二、大壑五山 这是最详备的海岛说。五神山亦作三神山,因为有二山已流失了。《汤问篇》记:
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 [造字,王字旁,右边“千”。]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灭龙伯之国使,侵小龙伯之民使阨,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海上三神山在驺衍时已经流行,想是神山最古的说法,到后来才加上二山为五神山。鳌负五山也是从古代传说而来。《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可见战国末年对于海洋底知识渐广,而未明深海忽视高山底理,以为底下必有巨鳌负着,或则随波上下,不能停住。印度古代底地理见解也是如此,以为地下也有大鳌负着。关于二神山流失底话,想是后起的。终北国中底壶领,或是员峤流到北极底变形故事。对于神山底信仰,另一个说法是当时误以蜃楼现象为实在,如说望之如云,到时却在水中,一切的颜色都是白的,都是属于蜃楼底记事。自魏晋以后,神山底名目越多,例如王嘉《拾遗记》有昆仑、岱舆、昆吾、洞庭、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八山。《拾遗记》又有三壶底名目。三壶即海上三神山,方丈为方壶,蓬莱为蓬壶,瀛洲为瀛壶。秦汉人主所求底是海上这三座山。为他们做这种事情底都是方士。方士是明方技底人,《汉书·艺文志》说成帝(西纪元前三三年至前七年)时辑天下遗书,命“待医李柱国校方技”,注说是“医药之书”。《史记·扁鹊传》说扁鹊姓秦,名越人,少时为他人守客舍底舍长,遇长桑君。长桑君出怀中药赠与他,命他以上池水和药饮下,三十日当见功效。又把所有禁方书都给扁鹊,忽然不见。后三十日,扁鹊果能透视隔墙一边底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长桑君也是神仙方技一流人物。扁鹊死后,元里公乘阳庆,传他底方技。阳庆又传给淳于意。从所传底书名看来,也是根据阴阳五行而立底医术。方技多属医术而最要的是不死药与长生术。秦始皇时底宋毋忌、正伯乔、克尚、羡门子高、徐福、安期生 [注释:《太平广记》说徐福,字君房。秦始皇时有乌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秦始皇。始皇命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药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安期生底名字见于《史记·封禅书》。李少君对汉武帝说在海上曾见过他。]等都以方术为当世所重,但他们底方法都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或是入海求不死药,或司长生术而已。
汉初神仙出现,最有名的是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记张良在下邳桥上遇一衣褐底老父,授以《太公兵法》。临别,老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高帝至济北,果见榖城山下黄石,便取回去奉祀它。张良死与黄石并葬一冢。张良在汉兴以后也好神仙。《留侯世家》记:“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他所知底四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 [造字。见书120]里先生——或者也是道引辟谷底道友。《世家》说留侯学辟谷道引轻身之术,欲从赤松子游,高帝崩,吕后强命他食,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候乃强食,后八年卒。《巢县志》载去县治三十里,湖南有山名白云,上有子房祠,相传子房辟谷,来隐于此。祠前有白云庵、地藏殿,远方朝山者甚众。这关于留候辟谷底处所,恐怕是后人所附会,因为《世家》没说他到什么地方,并记他死去。《史记正义》说:“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