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国民立法议会时期(第5/12页)

对外宣战的消息传出,整个法国都沸腾起来了。大家纷纷请愿参战。到处都是自愿为战争服务的人,招募军队、组织捐献、制造兵器……全国人民都自觉动员起来。这种热情,为战争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民间力量终究不能代替正规军成为战争的主力。当时法国主要分成三大军区,主张采取守势的罗尚博元帅指挥四万八千人的北路军,负责敦刻尔克到菲利普维尔这一区域;部署在菲利普维尔和魏森堡防线之间的中路军有五万两千人,由拉法耶特指挥;吕克内元帅指挥四万三千人的莱茵军,负责魏森堡防线和巴塞尔之间。另外,孟德斯鸠将军率领少量军队负责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方面的边防。

主张主动进攻的外交大臣迪穆里埃负责指挥军事,进攻自然按照他的意图进行。主张采取守势的罗尚博元帅的意见未被采纳。由于比利时曾于1790年遭到过奥地利的镇压,他希望通过比利时这个薄弱环节打开局面。三路进攻随即展开,一路是泰奥巴德·迪龙率领的四千人从里尔向土尔内挺进,一路是比隆率领一万人从瓦朗西安向蒙斯挺进,第三路是拉法耶特率领他的部分军队从梅斯向那慕尔强行军推进。但是,迪穆里埃的这个计划并不是最适合的。由于军队适应能力差,指挥官们配合缺乏默契,再加上主力部队不够强大,他们很快尝到失败的滋味。刚和敌军接触,泰奥巴德·迪龙和比隆的军队便溃不成军,迪龙兵败身亡,比隆狼狈回营。看到这两路军队的败绩,拉法耶特认为胜利无望,便下令撤退。这激起了罗尚博的强烈不满,他一怒之下辞去职务。攻守之势随即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三个军区压缩成了两个,拉法耶特负责防守海滨至隆维,吕克内负责防守摩泽尔河到汝拉山。在这种部署下,法国作好了迎击反法联军的准备。

吉伦特派的垮台

由于战争初期的失利,福扬派和吉伦特派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将军们指责迪穆里埃的作战计划,内阁却谴责纳博纳麾下的将军们执行不力,将矛头指向了立宪派。雅各宾派则谴责军队中的反革命分子。看到不利于法国的战争形势后,反革命分子个个欣喜若狂,认为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甚至开始幻想旧制度的复辟。人们怀疑,国王禁卫军扩编到六千人,吸收了不少反革命分子,肯定是与反法联军相互勾结。议会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宣布进入了战争时期的体制。这种体制下,国家的存亡被放在第一位,法律反而退居次席了。议会不但解散了国王的禁卫军,还颁布法令放逐反对派教士,并组成了一支两万人的后备军。议会动员一切力量,组织群众武装。

立宪派强烈反对议会的这些措施,特别指出两万人的后备军实际上是一支党派军队,会被用于反对国民自卫军和国王。国民自卫军却予以否认。后备军队很快成立,代表下层阶级的长矛连队也被编入。这更加激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不能容忍用下层的平民代替资产阶级。对流放教士的法令,他们也是强烈反对。

在此之前,国王和大臣的关系已经疏远,彼此开始相互苛求指责。国王与吉伦特派之间的合作,几乎已经走到尽头,他不愿在宗教方面作任何让步,对流放教士的法令,始终未置可否。罗兰上书国王,希望他做革命时期的国王,遵守对宪法的义务。路易十六勃然大怒,决定与吉伦特派彻底决裂。野心勃勃的迪穆里埃在内阁中建立了一个分裂派,在背后支持国王的决定。为笼络人心,迪穆里埃建议国王先批准那些法令,再逐步地清除异己。不过,由于6月13日路易十六免除了大部分大臣,并否定了那些法令,迪穆里埃的阴谋没有达成。

国王开始组建新的内阁。除了拉科斯特和迪朗敦仍暂时留任司法大臣和海军大臣外,新任职的外交大臣西皮翁·商波纳、内政大臣泰里埃·蒙泰尔、财政大臣博利厄、陆军大臣拉雅尔都是默默无闻的福扬派。温和的福扬派夹于革命派和守旧派之间,连立足都成了问题,更别提能有什么建树了。看到他们毫无指望,国王偷偷派马莱·迪庞到同盟国去,希望能从欧洲寻求帮助。国内方面,福扬派分子,以拉利·托朗达耳和马卢埃为首的温和派,在立宪派中威望很高的拉法耶特,他们联合起来,力图压制各俱乐部,强化王权。为了利用资产阶级旧政党来反对在平民中居于领导地位的雅各宾派,拉法耶特写信要求取缔各俱乐部,巩固立宪君主的地位,并指出所有的救国措施都不能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结果,这封信不但引起了议会左右两派的激烈争论,也殃及了拉法耶特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