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罗马帝国的古典文明(第20/25页)
至于基督教怎样变成帝国的主要宗教,而蛮族又是怎样入侵的,我们将在第五编里讲述。
查士丁尼?4世纪以后,“一国两帝”已成了罗马的习俗。一个在东方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一个在西方以罗马城为首都。5世纪里,西方的罗马帝国逐渐崩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若干蛮族的王国。6世纪里,东方的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曾经一度收复罗马失地,形成了某种统一的局面(527—565年)。他从蛮族手里先后收复了意大利、阿非利加和地中海等地区。另外他还主持编纂了一部伟大的罗马法典,因而获得了永垂不朽的盛名。
查士丁尼死后,东西罗马又开始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罗马,事实上已经独立成为希腊帝国。1453年以前,君士坦丁堡始终能抵挡住一切来犯和入侵。公元800年以后,西罗马帝国一度尝试复兴和统一,并在几次进攻东罗马的战役中,多多少少取得一些成就。
三、大罗马世界
之所以说是“大罗马世界”,是因为罗马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征服和统治了地中海周围土地的强国。地中海素有“大地中心”的荣誉,而罗马使它更加名副其实,真正使地中海成为世界的中心。
文化在欧洲的扩张?罗马成为地中海的主宰,使古老的东方文化与野蛮的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因为罗马征服了近东的希腊化的世界,所以就如亚历山大把希腊文化向东传播一样,罗马把希腊文化向西传播。罗马帝国包括了布匿和迦太基人的世界,因此,罗马把近东希腊化的世界和欧洲西南部,以及布匿世界联合到了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意大利、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直接成为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即使后来的蛮族侵略几乎冲击掉了不列颠和欧洲北部等地的罗马制度,但是却没有影响到意大利、西班牙和高卢(法兰西)的罗马制度,这三个地方依旧继承着罗马的语言和性格。
北部边界?随着罗马的扩张,占领的地方不断扩大,因此需要防守的地方也就越多,所以到奥古斯都时期,罗马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扩大边疆,而是如何占领那些易于防守的自然边界。从地理位置来看,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是一条理想的自然边界,但是好战的山地居民有时会越过这条边界入侵罗马,进行劫掠,因此奥古斯都决定把边疆再向北推进,于是边疆线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到了多瑙河。奥古斯都还企图占领处于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日耳曼部落。但是,由于阿米尼乌斯于公元9年在条顿堡林山里击败了奥古斯都的三个军团,奥古斯都被迫撤退到了莱茵河。
从那以后,莱茵河和多瑙河成为北部的主要边界线,直到罗马帝国西部的崩溃。罗马在不列颠北部和其他没有深海天堑的地方建立了石墙。而石墙也象征着罗马帝国的衰落,随着岁月的流逝,罗马帝国已经无力依靠士兵来防御蛮族的侵略,它必须更多地依靠石墙来被动防御,后来连石墙和河流也抵挡不住外族的入侵。
在国土边界,也就是石墙与河流的背后,驻扎着设防的兵营,各个兵营之间有军用道路连接。而某些重要的兵营促成了四周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比如在英国的切斯特、兰卡斯特、唐卡斯特。在拉丁文中,兵营被称为“卡斯特拉”(castra),而“切斯特”和“卡斯特”就是从这个词来的。如果你们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在莱茵河上的主要城市都位于西岸,位于多瑙河上的主要城市则都是在南岸,而且它们都处于这条边界罗马的一侧,因为他们曾经都是罗马的营地。
南部边界不同于其他边界,南部的阿非利加大沙漠比起石墙来要可靠得多,在它的北面是罗马在北非的诸多富饶的行省,南面则是没有开化的热带黑人部落,大沙漠把两者完美隔开了。
东部边界?罗马的亚洲疆域包括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也有一个天然的屏障——阿拉伯沙漠,但是罗马真正征服的却只是大沙漠的边缘地带。罗马有一个叫作阿拉伯的行省,也就是位于叙利亚、埃及和红海之间的西奈沙漠。由于频繁的战争,边界线也经常移动,因此虽然阿拉伯大沙漠能够作为自然屏障,但实际上,在更北的叙利亚北部和小亚细亚的边疆上,却没有沙漠屏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