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蛮族入侵和农耕文明的应对 (公元200~600年)(第6/6页)

随着罗马帝国西部政府,即帝国的拉丁语各行省的衰落,教会必然采取独立的态度面对世俗政权,世俗政权更像赤裸裸的、毁灭性的掠夺者。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正统基督教,把最强大的日耳曼王国正式置于教皇的基督教范围之内;但克洛维及其后继者的行为只是轻微地受到了基督教的教义影响。查士丁尼的漫长征服战争给意大利造成了贫穷和政治混乱,削弱了教皇的权威,使他无法在罗马城之外行使任何权力。相反,在君士坦丁堡牧首领导下的东正教会仍然与帝国政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许多情况下,希腊语教会像政府的一个部门那样运行,但是在其他情况下,牧首勇敢地宣布帝国的法令为异端。

一个内部分裂为希腊语、拉丁语、叙利亚语和科普特语教会的基督教共同体在抵御伊斯兰教的进攻方面,显然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由于来自南面的阿拉伯征服正好与来自北面再次发生的进攻遥相呼应,北面草原游牧民族再次全体迁徙,穿越基督教世界防御薄弱的边界,引起了局势动荡。

伊斯兰教扩张引起的世界均衡变化将是下一章的主题。

[1]但是这种梦想一直持续着。例如,在西欧,最后一位“罗马”皇帝于1806年宣布退位,而采用了更准确的头衔“奥地利皇帝”。在巴尔干半岛,讲希腊语的罗马皇帝从君士坦丁的“新罗马”连续统治到1204年。公元565年后,这些罗马皇帝一般被称为“拜占庭的”,但是他们都自称“罗马人的”,最后一位拥有这个称号的皇帝到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