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信息技术:它影响了社会(第7/8页)

抄写识数文化和识字文化最早的确凿证据,大约于公元前3300年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我给这段时期打0.01分。信息技术在接下来的1 000年中成熟度和应用范围均有所增长,但鉴于社会发展指数中可用的最小增量是0.01分,图6.2中对这段时期只能用平直线标示,直到大约公元前2250年才向上跳跃。早在公元前9000年也有人类符号活动的细微迹象,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书写或算数,但这些痕迹实在太稀少,我仍给它们打零分。

东方识字率

在我能看懂的语言中,对东方识字文化和识数文化的定量分析比对西方的要少得多,图6.2中的平直分数线和表6.2的简略便反映了这一点。我给东方打的分数必然将复杂得多的模式过分简化了,使之像西方的分数图中标绘的一样,充满了起伏。

公元2000年,我采用HDI,将日本核心地带的东方识字率视为与西方核心地带的相同,但正如我在“信息技术记分牌”一节中所解释的,我使用乘数1.89,而不是西方的2.5,来表示2000年时日本电子媒介的可用性比美国要狭窄。

1900年,日本政府开始为提高识字率付出艰辛努力。虽然标准与西方核心地带相比算是低的,但比前现代文化要高得多,可能有85%的男孩和25%的女孩至少掌握了一些技能。就日本达到的水平,存在一些争议,但由于日本的信息技术即使在1900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电之前的技术,所以在这个时期,东西方在社会发展分数上的差距是巨大的。

我计算的东方分数是0.3分(30 ITP ×0.01,表示仍处于电之前时期),而西方的分数是3.19分。1900年左右,中国人的识字和识数水平比日本还要低,因为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对于大众教育存在矛盾心态。中国人的文化程度按照前现代的标准算是非常高了,1900年时可能至少有50%的男孩达到了基本的识字标准,但迈向大众教育的步伐仍然相当迟疑。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众教育才真正起飞。

1900年之前,清朝时期的中国基础教育和工匠识字文化在稳步扩大。1700年左右,可能只有5%的男人可以说能够比较流畅地阅读,35%的男孩粗通文墨,但到1800年时,中国北方将近一半的男孩都达到了粗通文墨的水平。

女性读写和识数受到很大限制。18~19世纪西方人的识字和识数率比东方人高(尤其是女性),但绝对数字仍然很小,社会发展分数的实际差别(按我的计算,西方1700年为0.14分,1800年翻番为0.29分,东方1700年为0.09分,1800年时大致增长了50%,为0.13分)并不大。

明朝时期的分数似乎更低,尽管可能比1600年开始信息繁荣之前的西方要高。在欧亚大陆两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可能没多大区别,但中国似乎有一个相当大的中等识字识数文化程度的群体(男性占压倒多数)。实际分数必然是凭印象打的(我给1500年打0.06分,给1600年打0.07分,西方同期分别为0.05分和0.07分),然而由于17世纪前的分数如此之低,除非误差非常大才会对社会发展指数产生严重影响。当时日本的水平可能与中国非常接近。

回溯到更早的时期,打分的精确性无疑会更差。精英教育在唐朝和宋朝得到了很大改善,10~12世纪,书籍和财务记录始终处于爆炸状态,使我感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大致堪与西方的罗马帝国时期(0.04分)媲美。打0.03分或0.05分似乎也同样合理,但低至0.02分(相当于我给公元600~900年的西方打的分数)或高达0.06分(相当于16世纪西方的分数)恐怕都是不可能的。分数从1000年的0.02分迅速上升到1400年的0.06分。

由于没有更好的理由做其他选择,我索性假设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这段漫长的时期都是同一个分数0.02分。在这16个世纪,识字率和识数率无疑都是波动的。定性证据表明,两者可能在公元前600~公元100年都上升了,在公元100~400年都下降了,然后在公元400年后又再次上升了。越来越多的汉朝文献正在被发现,特别是在干旱的西北和湿润的南方,气候条件利于竹简留存。然而,目前看来,中国人的识字率和识数率似乎仍然低于罗马的水平。汉朝灭亡之后信息技术的衰退似乎也不像西方后罗马时代的衰退那样严重。中国在0.02分上下的变量从历史上看一定很重要,但在社会发展指数上,恐怕就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