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的那个“北京一夜”(第3/4页)

9月17日,投票表决前5天,几家国际通讯社分别发出消息说,北京奥申委一位领导人(指的是申奥代表团副团长张百发,当时他是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在8月31日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如果因美国国会的阻挠而使北京申办失败,我国会加以报复,抵制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一时之间,国际舆论大哗。但事实是,张百发当时的原话是:“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美国进行报复,但我们不会那样做,因为我们一贯支持奥林匹克运动。”

但是,澳大利亚电视台却把后面半段给掐掉了(后来萨马兰奇专门请何振梁开了新闻发布会澄清此事)。

霍英东的儿子霍震霆当时作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的一员奔赴蒙特卡洛,他后来回忆,外国记者向北京奥申委提的问题,多是政治性的,与体育无关,攻击性很强。

这就是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

这也可能是北京当时没有圆梦的最主要原因。

6

何振梁曾回忆起当时那一夜,自己的内心感受。当萨马兰奇宣布获胜城市是悉尼的时候,他看到了台下北京申奥代表团同志们凝固的表情,他说他当时心里特别难受。

但他的第一反应,必须是先向身边的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高斯珀表示祝贺。

大会结束后,他告诉自己绝不能垮,一路上对向他表示安慰的委员们表示感谢。回到代表团驻地,他先向代表团成员介绍了整个投票的经过,然后回到了房间。

回到房间后,他接到了女儿打来的电话,女儿说她哭着看完了电视转播的全过程,她难以接受这个结果,说爸爸妈妈多保重,我爱你们。那一刻,何振梁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

申办结果公布时的中央电视台转播中心现场

馒头说

我清楚地记得,1993年9月24日的那个凌晨。

那一夜,才上初中的我,调好闹钟,准时把自己闹醒,打开电视收看最后的申奥投票结果(可见后来我为何毕业就做了体育记者)。

我当时特地拨开窗帘看了看外面:很多家的窗户都透着亮光。

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萨马兰奇用英语念到“北京”的时候,小区里顿时就响起了鞭炮声——放鞭炮的人肯定以为,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赢了。但其实,萨马兰奇只是先用英语在介绍参加本次申办的城市的名字。

当萨马兰奇说出最后获胜的是“悉尼”的时候,我感觉世界一下子就凝固了。当时我就愣在了电视机屏幕前。

真的,当时谁都没想到。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我们真的是太自信了。当时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认为:我们中国人只要能万众一心干一件事,就不可能干不成!

但1993年的申奥失利,恰恰给国人的那种自信降了温。从这个角度说,当年的申奥失利,也有积极的一面: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自己,以及当时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从那时起,如何在国际上展示自身形象,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开始被重视起来。

一方面,我们开始认清一点: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崛起或复兴的道路上,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异样目光乃至不公正的对待,关键是自己如何面对,以后如何避免。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在我们自己的眼里是一个样子,但在别人的眼中却是另一种样子——别人的一些批评固然是有失偏颇乃至无中生有,但有一些批评,也值得我们自己自省和重视。

2008年,北京“鸟巢”上空绽放的漫天烟火,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完全有能力奉献出一届出色的奥运盛会——那一刻在现场的我,脑海中真的浮现出了当年那个在电视机屏幕前呆若木鸡的自己。

24年过去了,时间见证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征程。

这个征程绝非坦途,甚至荆棘重生,但只要正视自己的弊端,坚定自己的信念,多做实事,少走弯路,我们终会迎来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道阻且长,但终点可期。

读者评论

一枚生活:1993年的今天,我大学毕业刚刚去北京工作。家乡的大嫂的预产期就是这一天,爸爸写信给我说,如果申奥成功了,就给孩子取名申奥。小侄子平安降生了,我们的申奥却失败了。听到悉尼获胜那一刻的失望,到今天还记得。当年的小baby今天24岁了。当年给我写信的爸爸,过两周也八十大寿了。老爸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书,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我,前些天托国内的朋友帮我买了一本《历史的温度》寄给他。两天前跟家里视频,老爸说很喜欢,准备读完后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