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撤退之后,英国人干什么去了?(第5/5页)
在现代化战争中,科技的力量往往是决定生死的力量,这种技术上的差别,在空战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的主观力量。记得在《伦敦上空的鹰》这部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一位英国皇家空军的将军,在危急时刻自己跳进了战斗机机舱升空迎敌,最终战死沙场。
尽管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军队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表现基本上都乏善可陈,甚至被人鄙视(比如在与中国远征军协同作战的缅甸战场),但在保卫自己国土的战斗中,我完全相信他们能迸发出这样的血性和能量——其实换作任何一个被侵略的国家,都是这样。
这也不得不让我想起抗战期间的中国空军。
比起英国空军,当时中国的空军无论从数量还是科技研发能力(中国自己根本不能造飞机)上,都远远落后于日本。但即便如此,当时在中国属于凤毛麟角的精英飞行员,还是驾驶着战机,义无反顾地起飞作战,血洒长空。
他们的故事,请看《历史的温度》中的《抗日战争,我们到底有没有空军》。
读者评论
帝伯:本人坦克兵出身,像电影《狂怒》里的描述一样,当年班长问我:坦克就是个铁棺材,很多坦克兵上了战场连收全尸的机会都没有,你怕不怕?后来才知道,我活着就是身后步兵兄弟的壁垒,我死也不会寂寂无声,起码能放朵烟花……向所有“二战”中浴血奋战的中国军人致敬!向不知升空能否返航的英雄致敬!向所有拥有不屈意志的无畏民众致敬!
萧七:看到图灵,忍不住想写一点儿什么。去英国专程看了曼彻斯特公园里的图灵像和布莱切利的密码学校,对图灵像前的纪念牌和布莱切利展出的国家道歉信印象深刻。纪念牌上写着:“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Father of Computer Science,Mathematician,Logician,Wartime Code breaker, Victim of Prejudice.”(艾伦·麦席森·图灵,1912—1954,计算机之父、数学家、逻辑学家、战时密码破解者、偏见的牺牲者)图灵固然伟大,但是人们能够正视曾经犯下的错误,甚至为其立碑纪念,我觉得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真实的历史,永远比口号来得更震撼人心。
Pureboi: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那个时候已经超越英国了,但还没有到碾轧的程度,加之英国本身工业基础雄厚,在某些领域不输给德国也并不令人吃惊,但那时的中国真的是太弱太弱了,弱到只能靠人肉去填中日之间国力差距的大坑,美国不落后都挨打了,更何况当时落后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