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不必“三跪九叩”,要表忠心请原地跳舞【朝会礼仪】(第3/5页)

要是在室内,您跪坐着听尊长说话,那好办,并腿跪地,屁股压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双手放在自己大腿上,挺直腰,这就是一种很标准很有礼貌的日常姿态。如果尊长正在很生气地骂您,或者您要表达自己战战兢兢谦卑待罪的心情,那么往前一拱,双手撑地,弯腰低头成跪姿,时不时再叩个头表示谢罪,这也就可以了。

但要是站立着听人说话呢?那么我就得跟您讲一讲唐朝十分流行,但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的“叉手礼”了。

您站在街边,向偶遇的长辈长揖,对方拱手还礼,双方直起腰,长辈开始八卦:“听闻白乐天······”这时候您脸上保持恭敬的微笑,抬起双手,以左手紧握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大拇指向上,右手四指伸直,手掌虚掩住自己胸口,但不能实按在胸上,要悬空着,保持姿势不准动——这个就是标准的“叉手礼”了,长辈看到您一直在行这个礼听他说话,估计会挺高兴地继续说下去,然后您就可以发挥上课听讲时练出来的功夫神游太虚了……

“叉手”的简单形式其实就是双手交握,虚按在胸前心口上,所以有“叉手不离方寸(古人对心脏的别称)”的说法。至于手指的摆布,是比较细致的要求了,可以握起来再慢慢调整到位。当然对于从小接受严格礼仪训练的士族家庭来说,小孩子六岁一开始入学学礼,就要教他们正确的叉手姿势,那么他们长大后一行叉手礼,手指就会自然而然地握对位置了。您要是还不能理解,可以找来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瞅瞅,那里面有两位正在听音乐的红衣官人,双手捧在胸前,姿势就是传说中的“叉手礼”。

“叉手”在唐、五代、宋都是很流行很常见的礼节,行起来简单,而恭敬意味又很浓,可谓方便足料廉宜碗大······咳,想当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时候,谨小慎微怕再犯错误,于是“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敦煌变文里也有“舜子叉手启阿娘”的句子,总之与人交往的时候保持这个姿势是比较安全的。

好啦,平民百姓日常用到的各种礼节,我们讲得差不多了。现在回到开头说的上朝那段,既然唐朝人上朝不对皇帝“三跪九叩”,那么应该怎样行礼呢?

首先要说“三跪九叩”这个礼节出现的时间很晚,有说是到了清朝才见记载。中古时代最隆重的拜君礼仪,以“再拜稽首”为主,唐朝的更加有特色,是在两次“再拜”之间,加入一段“舞蹈”。

“上朝”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元旦、冬至的大朝会、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每日或者隔三五天来一次的“常朝”、接见外国使团的朝会、接受皇太子拜见的朝会、封爵授高官的朝会等,哪种和哪种的礼仪都不完全一样,参加朝会的君臣穿戴的服饰、演奏的音乐等也不一样,这些烦琐的事想想都让人头大,所以才有礼部等机构里的一群官员专门负责弄这些。

咱们就拿最隆重的新年元旦大朝会来说吧,作为一个在京的官员,您有幸(必须)参加这种大场面,再加上程序不熟(或者说完全不懂),心情想必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吧?那么牢记两个秘诀,可以帮助您安全度过“第一次”。

第一,朝会进行时,一直会有官员站在阶下高声指挥大臣们行礼,这个官员的职位是“典仪”,还有帮助他扬声喊叫的“赞者”,您要时刻注意听他们的号令。他们喊“趋”,您就跟在别人身后弯腰拱手小步快走;他们喊“脱舄”,您要把自己脚上的鞋脱掉;喊“解剑”,您就把身上朝服腰间挂着的剑解下来;喊“俛伏”,您要双膝跪倒趴地;喊“兴”的意思是可以站起来了······

第二,紧盯着站在您前面的官员,亦步亦趋,人家做啥你也做啥,这样最稳妥。比如典仪喊了一声“再拜”,您可能就晕了,知道“再”是“两次”的意思,但不知道这里的“拜”是哪一种拜。拜手?顿首?还是稽首?那就赶紧看着前面那老兄,见他双膝跪下,举手过头,往前拱落至地——这应该是稽首了,您也得加快速度,争取和大家同时叩头落地,动作不要迟慢得太明显,否则小心被御史弹劾“朝仪不整”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