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子您的红盖头呢?没带?这都能忘带?——婚俗(第5/7页)

出面撤障的,是一对特意找来的童男童女。新郎进帐以后,接过一只雁,以卑位面向北跪在新娘面前(新娘您这时候是面南坐在马鞍上的),把雁(鹅/鸭/木鸟/结彩……)放在您身前。您这时候可以大大方方地瞅一瞅自己的老公,他也可以抬眼瞧瞧自家娘子的模样……喂喂,干吗一副五雷轰顶的样子!老娘哪有这么丑!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时候悔婚也太晚了。奠雁礼行完,新婚夫妻辞拜女方父母,父母照例要嘱咐几句。老丈人岳父说的是:“戒之敬之,宫室无违命!”岳母也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大致的意思都是教导您这个做媳妇的,到夫家以后要小心顺从,收敛脾气,老实听话。

其实在夫婿亲迎前,您父母就应该多次叮嘱过这些了,叮嘱的具体内容,有一篇《崔氏夫人训女文》,概括得很仔细。

……教汝前头行妇礼,但依吾语莫相违。好事恶事如不见,莫作本意在家时。在家作女惯娇怜,今作他妇信前缘。欲语三思然后出,第一少语莫多言。路上逢人须敛手,尊卑回避莫挡前。外言莫向家中说,家语莫向外人传。姑嫜共语低声应,小郎共语亦如然。早朝堂上起居了,诸房伯叔并通传。妯娌相看若鱼水,男女彼此共恩怜。上和下睦同钦敬,莫作二意有庸偏。夫婿醉来含笑问,迎愿扶持若安眠。莫向人前相骂辱,醒后定是不和颜。若能一一依吾语,何得翁婆不爱怜。故留此法相教尔,千秋万古共流传。

这些话,说到没说到是做父母的责任,做到没做到就看您自己的个性了。作为一个穿越过去的现代新女性,我打赌您连一半都做不到。不信?不信咱等着瞧,嘿嘿。

父母拜了,家庙辞了,您这个新娘子终于要登上婚车去往夫家了。上车之前,陪您同去的姑嫂侍娘傧相们突然一阵忙乱,相互问:“娘子的蔽膝呢?哪儿去了?谁准备了?不会都忘了吧?不会吧……”

您听得发晕,问一句:“蔽膝又是啥?”就有人回答您:“就是蒙在娘子您头上,防止路上被外人看到容颜的那块大方布巾嘛!”

昏倒,原来是红盖头啊……咦咦,不对呀,这婚礼都进行到一半了,新娘您的脸也被新郎看了个溜够了,怎么才想起“红盖头”这东西来?不是应该一开始就给您蒙上,等拜完堂,喝完交杯酒才让新郎挑开看脸吗?

瞧瞧,您又穿错时代了不是?唐朝呢,可以说就没有“红盖头”这东西,新娘在婚礼的前半段,在自己家里,基本上是不蒙面的。那块可能是任何颜色的“蔽膝”,只在登上婚车出门前,才给蒙上,用意也是为了不让外人看脸,而不是防着自己丈夫。这玩意儿并不合古礼,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兴起来,所以虽然普及程度挺高,但不用也不算失礼,要是找不到,干脆您就别蒙头,直接上车算了。

红盖头可以不蒙,不过,我认真郑重地建议您,手里可以拿个狼牙棒,身上还可以藏把小刀子……咳,不是用来对付老公的,他正骑着马绕车转三圈,转完了就出发。棒子刀子都是为了对付埋伏在半路上的“障车族”。

一般而言,“障车族”只是些凑热闹开玩笑的家伙,他们在婚车经过时拥上来围堵道路,唱歌跳舞要吃要喝要财帛。当然,伸手的时候嘴里还要唱许多词,不是“老爷太太行行好”那种没文化的,而是也充满了出口成章的唐朝范儿。

儿郎伟!我是诸州小子,寄旅他乡。形容窈窕,妩媚诸郎。含珠吐玉,束带矜装。(这是说障车族自己的情况,人家也都是正经人哦。)故来障车,须得牛羊!(给我们牛羊才让婚车通行。)夫人班瀍浚发,金缕延长。令仪淑德,玉秀兰芳。(这是在赞美新娘。)轩冕则不饶沂水,官婚则别是晋阳。两家好合,千载辉光。(这是在赞美这桩婚事。)

儿郎伟!且仔细思量,内外端相,事事相亲,头头相当。某甲郎不夸才韵,小娘子何暇调妆。(这也是在说夫妻俩很配,婚事完满。)甚福德也,甚康强也。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雁雁成行。(这是祝愿夫妻俩生两个女儿五个儿子,唐朝人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生育情况。)自然绣画,总解文章。叔手子已为卿相,敲门来尽是丞郎,荣连九族更千箱。见却你儿女婚嫁,特地显庆高堂。(这几句还是良好祝愿,儿女都成才,跻身大贵族行列,结婚攀上高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