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本朝拒收银两,有诚意请背来50斤铜钱——货币(第6/6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货币这一篇比较复杂,所以说明注释要多一点儿,请想穿越的同学质疑之前先看完下面这些。
一、这一篇里提到的所有物品价格,金、银、钱、粮食、绢布、车马、房屋、奴婢……在资料里都有大量的不同记载,价格相差悬殊还很大。作者鹿取的价格指数,要么是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对比认为可信的,要么是自己在不同数值里取了觉得比较合适的中间值,只保证数量级上的准确。换个时间、地点、环境,这些东西的价格就可能变化较大。
二、这一篇的主要参考资料,关于货币和金银的是《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和《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加藤繁著),关于古代和现代度量衡换算的是《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郭正忠著),关于各种物价的是《金泥玉屑丛考》(王仲荦遗著,郑宜秀整理)和《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黄冕堂编著)。
三、关于白银和黄金什么时候在中国才成为货币,一直是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有人认为直到清末民国发行了银元,白银才成为法定货币,之前在明清都只属于以物易物)。唐代白银能不能用来直接买东西,学者们也有不同意见,加藤那本参考书的观点就与本文观点不同。这个议题说起来太复杂了,我就不掉书袋了。
四、汉代的大量“赐金”,近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很有可能赐的是黄铜,明确表述为“赐黄金××”的给的才是黄金。而且,有时候“赐金多少”只代表一个价值尺度,也就是宣布的是赐金、铜,但实际上给到被赐人手里的,是价值相等的铜钱或实物。这现象在唐朝也存在。
汉代不说明数量级的“赐金500”“赐金800”,一般指“500斤”“800斤”,但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不说明数量级的“赐金500”“赐金800”就变成了“500两”“800两”。当然,唐两比汉两大得多。
五、唐朝的1贯钱=1000枚铜钱,是官方法定数值,但是实际上,因为钱荒现象太严重,民间的“短陌”现象很普遍,也就是1贯钱里可能只有七八百文钱,但是大家还都承认它有1贯钱的购买力,用来买东西还可以,不过给官府缴税的时候就非常吃亏,官府一般会要求缴税人把少的那部分钱添足。所以正文里所说的1贯钱的重量,实际可能要打个七折八折的。
六、正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唐长安城,所述物价也尽量找长安城或者内地的资料记载。但是这些记载很多来自文人的笔记小说,夸张、猎奇的性质浓重,很多是不太可靠的。比较可靠的是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账目文书,但是那个地方离长安城又太远了,即使在交通方便的今天,新疆和西安的物价也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文中的各种物价,是把两地资料做了综合,为了行文顺畅,不再一一说明哪个物价是哪里的。
七、正文里根据结构需要,出现了用黄金做等价物,计算唐代铜钱和现代人民币比价的文字[地段不错的房子至少也得卖500贯钱(人民币100万元),主仆三人在长安住一个月,也就1贯钱(人民币2000元)]。这种计算方法,如果真能带着黄金穿越来穿越去,倒也可以成立。但如果您穿越不成功,这方法就是不准确的。
因为从古代到现代,别的物品生产技术飞速提高,而黄金的开采则相对进展迟缓,所以在现代,黄金价值远远比在古代高。举个例子,黄金和白银的比价,现代已经到了1∶40左右,而在汉唐只有1∶5,现代的黄金比汉唐的黄金值钱多了,同学们千万不要从现代买了黄金带在身上穿越到古代去卖,要亏死人的。
比较科学的,能正确反映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货币折算方法,是用大米作为等价物。就是在唐代用1贯钱买了多少大米,带这部分大米穿越。咳,是在现代用人民币购买同等重量的大米,然后计算这些人民币与唐代1贯钱的比价。
以目前的去壳大米每市斤2元计算,安史之乱前的一枚开元通宝,约能购买大米0.57市斤,1文钱约等于1元人民币,1贯钱=1000元人民币。安史之乱后,1文钱约等于人民币1角,1贯钱=100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