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第9/14页)

【原文】“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直解】无,是禁止辞。教,是上行下效的意思。有邦,是有国的诸侯。几,是事之几微。旷字,解做废字。天工,是上天付与君臣同干的事。皋陶说:“人君一身,乃臣下的表率,若安逸纵欲,则那有邦的诸侯,也都仿效,怠惰奢侈了。这恰似教导他逸欲一般。为人君者,岂可如此?必须兢兢然戒谨,业业然危惧,务以勤俭率先天下。所以然者何也?盖人君统理天下,一日二日之间,虽若至近,而事几之来,便有万端。若不能时时审察于几微,一有差错,则悔之无及矣!此所以不可不兢业也。然天子能以一心察天下之几,不能以一身兼天下之务,故分其职于庶官。若庶官用非其才,便旷废了职业。为人君者,岂可如此?必须选择贤能以充其职,使不至于虚旷。所以然者何也?盖庶官所治的事,本是上天的事。天不能自为,而付之人君,君不能独为,而付之庶官。是庶官乃是替天行事的,苟一官旷,则一事废矣。此庶官之所以不可旷也。夫敦勤俭以率诸侯,则知人之本以端;择贤能以任众职,则知人之道克尽矣。”

【原文】“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

【直解】叙,是伦叙,勅,是正,五典,是五常之道。惇,是厚。秩,是尊卑贵贱之品秩。庸,是常。衷,指典礼之具于人心者说。有德,是所行遵乎典礼的人。有罪,是所行者乎典礼的人。五章,是五等章服,公服衮冕九章,侯伯服惊冕七章,子男服毳冕五章,孤服冕三章,乡大夫服玄冕一章。章字,解做显字。懋,是勉。皋陶陈安民之事说道:“天生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伦,即有亲义序列信之典。这五典,乃天所叙的,本自敦厚,但人情因物有迁,则厚者有时而薄。故立之教条,以勅正我五典,使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各相惇厚,不至于偷薄者,其责则在于君。天生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伦,即有尊卑贵贱等级隆杀之礼。这五礼,乃天所秩的,本自有常,但人情怠弃则废礼,用之不能义。故著为法式,以用我五礼,使尊卑有分,贵贱有等,各循常度,不相紊乱者,其责则在于君。然君固主此典礼者,臣则畏此典礼者,必须同其寅畏,无一此忽易,协其恭敬,无一些怠荒,上下一心,融会流通,以和民之衷,使人心感化,五典无不惇,五礼无不庸,而后可也。这是教以化之,所以安民于典礼者如此。夫典礼之叙秩,既皆出于天,则人之所行有遵乎典礼者,便是天所眷命者也。但天不能自显扬他,人君代天常善,则有五等之服以章显之,因其德之大小,以为命服之尊卑,使善人知所劝。所行有背乎典礼者,便是天所为所欲为讨者也。但天不能自惩治他,人君代天罚恶,则用五等之刑以惩戒之,因其罪之大小,以为刑法之轻重,使恶人知所惧。这命德讨罪两件,乃是朝廷的大政事,君主之于上,臣用之于下,岂可轻忽之哉!必当勉力不怠,以修明其政事。有德的必赏,务合乎天命之公;有罪的必刑,务合乎天讨之正,而后可也。这是政以治之,所以安民于命讨者又如此。”

【原文】“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直解】明,是显扬那为善的人。畏,是刑威那为恶的人,威字与畏字通用。上是天,下是民。有土,是有国之君。皋陶既以典礼命讨陈安民之谟,因发明天人合一之理,以见所以不可不安民之意,说道:“天道至神,以其聪,则于人之善恶无所不闻;以其明,则于人之善恶无所不见。然天无耳目以视听,何以于人之善恶无不见闻?盖天无视听,而以百姓之视听为视听。但百姓每所闻的,便是天闻了;百姓每所见的,便是天见了。所以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道至公,凡为善的人,必降之福以显明之;为恶的人,必降之以畏惧之。然天无心于好恶,何以能加祸福于人如是显应?盖天无好恶,而以民心之好恶为好恶。但百姓每所公好的,便是天之所福;百姓每所公恶的,便是天之所祸。所以说,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夫天在于上,民在于下,高卑虽甚悬绝,而一理贯通,上下无间,人心之所在,即天理之所在也。人君有民人社稷之寄,知所以奉天者,岂可忽民而不敬哉!必须兢兢业业,常存敬畏,凡惇典庸礼,命德讨罪,皆求不拂乎民心。则上天秩叙命讨之意,无不钦承,而人君奉天安民之道,亦庶乎克尽矣。苟一有不敬,则于民心必有违拂,拂民,即逆天矣。天其可逆乎哉?此有土者之所以不可不敬也。”皋陶前面陈知人之谟,而终之以兢业,此陈安民之谟,而终之以敬。可见用人行政,虽各有其事,而皆本于一心之敬以图之,万世人君所当深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