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二: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第24/26页)
(68)黄能馥、陈娟娟先生说:“《旧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有12首,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三说十二首是天之大数,大概是应12个月份的数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书·车服志》说通天冠有24梁,这大概是晚唐时的制度。”见其《中国服装史》,第153页;又其《中国文化通志·服饰志》,第246页;又其《中国服饰史》,第248页。朱和平也说12首是12梁,见其《中国服饰史稿》,第203页。大概是承袭黄、陈之说。按《大唐郊祀录》卷三所云原作“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可见“十二首”指的是“附蝉”。只要看看下文皇太子“具服远游三梁冠,加金附蝉九首”,就知道梁数不同于“首”数了(《大唐开元礼附大唐郊祀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52页)。“首”犹今言“头”,“十二首”即十二头金附蝉,“九首”即九头金附蝉,与“梁”无关。
(69)如《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杂录》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六月礼部式:“又袍袄衫等曳地不得长二寸已上,衣袖不得广一尺三寸已上。妇人制裙不得阔五幅已上,裙条曳地不得长三寸已上,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寸已上。”第573页。
(70)《续汉书·舆服志下》:“迎气五郊,各如其色,从章服也。”说的就是“五时朝服”。又《宋书》卷十八《礼志五》:“汉制,祀事五郊,天子与执事所服各如方色;百官不执事者,自服常服以从。”那“各如方色”之服也是“五时朝服”。
(71)《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张敞自言:“敞备皂衣二十余年。”如淳注:“虽有五时服,至朝皆著皂衣。”张敞说这话时官为京兆尹。他此前仕历:以乡有秩补太守卒史,察廉为甘泉仓长,稍迁太仆丞,擢为豫州刺史,宣帝征敞为太中大夫,与于定国并平尚书事。主兵车,复出为函谷关都尉,徙为山阳太守;拜胶东相,守京兆尹。那么他做这些官时都服皂朝服。
(72)《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
(73)《隋书》卷十二《礼仪志七》:“其朝服,亦名具服。……自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衣服尽同,而绶依其品。陪祭朝飨拜表,凡大事皆服之。六品、七品,绶。八品、九品,去白笔、内单,而用履代舄。其五品已上,一品已下,又有公服,亦名从省服。并乌皮履,去曲领、内单、白笔、蔽膝。”叶炜君分析说:“朝服和公服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朝服的范围从‘七品已上’之服,扩大到了八、九品流内官,‘八品、九品去白笔、内单,而用履代舄’,略有简化而已。公服则成为了‘五品已上,一品已下’流内官除朝服外的另一套服装。”见其《从冠服制度看南北朝隋唐之际的官吏分途》,中国中古史中日学者联谊会论文,2007年8月25日,第5页。
(74)参《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志四》;卷一五三《舆服志五》。
(75)按,鼓吹令、丞之冠原称“袴褶冠”,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以礼制局议,“卤簿既除袴褶,冠名不当仍旧,请依旧记如《三礼图》‘委貌冠’制。”从之。见《宋史》卷一四八《仪卫志六》。所谓委貌冠,仅鼓吹令丞服之而已。
(76)《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志四》。
(77)《明会典》的叙述模式与之类同。如其卷六十《礼部十八·冠服一》子目:皇帝冕服,皇后冠服,皇妃冠服,皇嫔冠服,内命妇冠服,皇太子冠服,皇太子妃冠服,亲王冠服,亲王妃冠服,公主冠服,世子冠服,世子妃冠服,郡王冠服,郡王妃冠服,长子冠服,郡主冠服,长子夫人冠服,镇国将军冠服,镇国将军妃冠服,辅国将军冠服,辅国将军夫人冠服,奉国将军冠服,奉国将军淑人冠服,镇国中尉冠服,镇国中尉恭人冠服,辅国中尉冠服,辅国中尉宜人冠服,奉国中尉冠服,奉国中尉安人冠服,县主冠服,郡君冠服,县君冠服,乡君冠服。其卷六一《冠服二》子目:文武官冠服,仪宾冠服,命妇冠服,进士巾服,状元冠服,生员巾服,吏员巾服,士庶巾服,士庶妻冠服,教坊司冠巾服。万历《明会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90册第196页以下;又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第3册第1017页以下。《大明集礼》卷三九《冠服》分类较简,分为乘舆冠服、皇太子冠服、诸王冠服、群臣冠服、内使冠服、侍仪舍人冠服、校尉冠服、刻期冠服、士庶冠服,及皇后冠服、皇妃冠服、皇太子妃冠服、王妃冠服、内外命妇冠服、宫人冠服、士庶妻冠服而已。明嘉靖九年内府刻本,早稻田大学藏,第21册,电子扫描版。